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陶短房
陶短房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9,457
  • 关注人气:69,6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救灾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

(2008-05-18 17:45:19)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著及其他

  救灾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

 

“5.12”汶川特大地震迄今已过去几天,在各方各面的全力救援下,许多生命被从死亡边缘挽救下来,此时此刻,仍有成千上万的救灾者在第一线不顾疲劳、不顾生死地救援,仍有更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善良人士牵挂着灾区和灾民,尽其所能地为他们出钱出力。

然而时间在一天天流逝,紧绷的弦终究会疲劳,人们的关注也难免会分散,也许在某一天,人们会认为救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更重要的方面去。

这些都可以理解,也应该重视,但不应忘了更重要的一点:地震救灾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

虽然被困者生存的概率一分一秒地减少,但历史证明,人类在危机中往往迸发出不可估量的求生本能,只要有一丝希望,探寻幸存者、挽救生命的工作就要坚持、再坚持,多坚持一刻,就可能多挽救几条垂危的生命。

大灾往往伴随着大疫。由于地震发生时适逢大雨,气温较低,人畜尸体腐烂过程被拉长,各种瘟疫蔓延的速度也可能因此被暂时压制。灾区地形复杂,人口分散,许多可能导致瘟疫的疫源也许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暴露、发作,才会危害劫后余生的幸存者。大灾之后无大疫,是政府对灾区的承诺,也是对灾区幸存者最实际的慰藉之一,而要实现这一点,各方面都必须树立持久战的救灾理念,对灾区的防疫、卫生工作坚持不懈、持久关注,确保疫情不发生、不蔓延、不反复,以避免那些本已饱受地震之苦的灾区幸存者,再遭到灾后疫情的二次危害。

强震之后,许多地方地质结构被破坏,产生种种地质险情,不少房屋、桥梁、公路、水库水坝等设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留下各种有些很难察觉的隐患,这些损害、隐患有些当时发作,有些却会在灾后一段时间产生险情。震后几天、十几天,公众的关注集中于此,许多危险较易被发现并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和解决,但几十天、几个月以后呢?从国内外的经验看,有些地震造成的地质和建筑隐患甚至可能潜伏几年之久,因此,各方面都必须树立持久战的救灾理念,对这些可能对灾区构成二次危害的地质、建筑隐患持续关注、科学监管、及时预警、妥善处置,以避免那些本已饱受地震之苦的灾区幸存者,再遭到一次雪上加霜的次生灾害打击。

据报道,地震已在灾区各河流上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多个堰塞湖,这些堰塞湖有些很快就会溃堰决堤,有些却会如悬在灾区头顶的刀子一般,悬上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正如许多专家所指出的,每一个地质堰塞湖都是一颗危险的定时炸弹,大降雨量、小规模地壳运动,甚至一些偶然的人为因素,都可能导致这枚定时炸弹被引爆,而悬湖一旦决堰,洪水咆哮,席卷而出,其对所经之处的摧毁力,甚至不亚于地震本身。因此,各方面都必须树立持久战的救灾理念,对这些危险的“定时炸弹”长期关注、科学监察,并尽可能迅速、妥善地寻到有效的、长治久安的解决方法,以避免那些本已饱受地震之苦的灾区幸存者,在疮痍好不容易渐渐平复、家园总算开始重建之际,再遭逢一次无妄之灾。

救灾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不轻言失败,不轻言放弃,更不轻言胜利,是各方各面、每一个人所应时刻牢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