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分类: 杂著及其他 |
由于全球经济放缓,不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型经济体国家,经济增长的势头都有所顿挫,而能源、原材料和粮食价格的一路攀升,又导致许多国家通涨率高涨。印度也不例外,今年第一季度,印度GDP增长率为8.7%,这个数字虽然不错,但比去年同期的9.6%差了一大截,而通涨率却已超过了7%,这对于印度这个人口多、贫困人口也多的国家而言,着实有些难以忍受。
和许多国家或束手无策、或议而不决不同,印度政府可谓从严务实,雷厉风行,让所有质疑其政府运转效率的观察家为之侧目;比推出方案效率之高、速度之快更让人震惊的是方案本身:针对高通涨的风险,印度财政部拟定的应对方案居然是——限制工业品和其它产品出口。
印度财长奇丹巴拉姆(P. Chidambaram)认为,不断升温的国内消费,和水涨船高的原料价格,都令印度的通涨变本加厉,印度预期可接受年通涨率为5%,但现在已很难控制在这一界限内,而他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限制出口,主要是工业品的出口,包括钢材和其它初级工业品。按照他的说法,这些产品的大量出口导致其国内价格攀升,并带动整个物价水平的上升,限制出口就可以缓解这些产品国内的供需矛盾,从而平抑物价。
能想出如此高招,自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去年初,也是这位部长,曾推出以征收高额关税限制铁矿石出口的动议;今年3月,印度钢铁部和印度钢铁联盟达成协议,“立即”停止钢材出口,并取消相关政府补贴;此外,食用油和豆类也早已禁止出口,周二印度刚刚把豆类出口禁令延长整整1年。虽然奇丹巴拉姆部长称不会进一步限制食品出口,因为“事实上也没什么食品出口了”,但印度除了巴斯马蒂香米外所有大米的出口也已被叫停,而棉花出口禁令的传闻也甚嚣尘上。
问题在于,限制出口的办法真的包治百病么?
印度国内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转型期,制造业的门类、产业链均远不如近邻中国齐全、丰富,而钢铁、矿石、棉花等的出口,不但是印度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更关键的是,这些产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较诸另一些“拳头产业”,如软件业、金融业等,要更多、更有社会覆盖性,对这些产业实行出口限制,初衷是将产能由外向转向内向,但事实上由于内需不足以消化这些庞大的产能,且利润低下,势必影响这些企业的积极性和收益,极可能导致产业萎缩,并最终反而影响印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购买力,对抑制通涨所能起到的效果恐怕也只能是有限的。
印度虽然努力反贫困,但迄今为止,仍有约26%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失业率近年来一直徘徊在10%关口附近,且大学生失业率竟远高于高中生,这样的社会状况下,高通涨固然会令人不堪忍受,但限制出口所可能造成的相关产业萎缩,对这些家庭和整个印度社会的杀伤力更无法预估。
问题是印度政府何尝不知道,奇丹巴拉姆自己也坦诚这是“短期应急措施”,不能长久执行。问题在于,印度尝试过诸如财政紧缩等政策,上周四还收紧了银行放贷限制,但收效不佳不说,反倒出现副作用:曾经广受追捧的印度股市,基准股指从1月至今已下挫了18%。
事实上由于缺乏经验或生搬硬套,许多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应对诸如高通涨等威胁时,往往会如印度这般,匆匆开出一个可能未必有效、甚至有很大副作用的药方,印度此次的举措对它们而言也许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它们可以不用自己付出代价,就可以直观地从印度人的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