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建贫民区是尊重自由还是将不平等制度化?

(2008-04-16 07:55:09)
标签:

房产

分类: 杂著及其他
 

修建贫民区是尊重自由还是将不平等制度化?

 

据报道,清华大学教授秦晖在南都公众论坛发表《城市化与贫民权力》的主体演讲,建议深圳在全国率先建立贫民区,“在关外划出一片土地”,允许进城务工农民工等贫民在区内搭建贫民窟,认为这种做法可以解决农民工无法在城市安家的难题,是尊重农民工等城市贫民自由的好办法。

真的是如此么?

所谓“自由”,意味着农民工应和城市原有居民享受同样的待遇:同工同酬,居住权,社会福利待遇,受教育权,等等等等,秦教授的构想却是在建造一所“城外城”,不错,在这座城外城里,农民工是平等的,“自由”的,但相对于“城里”,他们还是“乡下”,还是被隔离的异类,甚至,由于他们拥有了专属于自己的“贫民窟人”烙印,将不得不忍受“城里人”更为异样的俯视目光。这样的“自由”,不提也罢。

城外城既然被定位为贫民窟,其相应的配套设施,如教育、医疗、卫生、环保、公共设施、交通服务,等等等等,显然也注定只能是“贫民级”的,这无形中等于变相承认了人生而不平等,变相将社会资源分配不公这一无奈的现实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令富者更富,穷者更穷,这样做的实质,是让农民工这一阶层能够“寄生”在城市边缘,却又不至于和城市融合,令“城里人”既能享受到农民工价廉物美的服务,又不需要为这些“贫民”付出过多,如果说这样是对农民工的尊重,那么这种尊重,不要也罢。

农民工问题的长期存在,是和历史遗留下来的“城乡二元化”旧账密不可分的,这一问题固然不易解决也必须解决,但秦教授的方案却绝非对症下药,道理很简单,按他的设想,“城里人”和“乡下人”的鸿沟依然存在,甚至于因比邻而居又阵垒分明而变得更突兀、更明显,显然,这样做的结果,只是把“城”和“乡”搬到了隔墙的位置,却根本没有打通这堵墙,反倒让这堵墙更实体化、更刺眼。秦教授的方案如果付诸实施,结果只能是在客观上将城乡二元化以一种变体的形式长期化、制度化的拖延,而农民工问题却得不到任何实质性的解决。

秦教授说得没错,在许多发展中甚至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都出现过大批农民进城的现象,都出现过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贫民窟”,但这些贫民窟无一例外是自然形成,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逐渐淡化、消失、变迁,而相关城市政府所做的,则是给这些自然形成的贫民区以足够的政策倾斜,尽快将之社区化、城市化,在伦敦、巴黎、伊斯坦布尔、里约热内卢,许多这样的“贫民窟”出现又消失,然后又在其它地方重新出现,这种出现-消失-再出现的循环往复中,城市化的进程便不断扩展、深入。它们也建福利房,但这些福利房都是因地制宜随处分布,并用于安排那些确有需要的贫民,这些享受福利房的贫民,既有“城里人”也有“乡下人”,福利房的对面,也许就是高档公寓或者繁华的商业区,类似秦教授所构想的、由政府统一规划、专为农民工设置的城外城式贫民区,只有当年的南非才搞过——他们在“白人的约翰内斯堡”南郊,人为制造出一个“黑人的索维托”,事实证明,这种安排既无法弥合城乡、贫富间的鸿沟,更体现不出对贫民和“乡下人”的尊重和关怀。

城市化进程是大势所趋,大批进城务工农民也理应得到足够的关注与关怀,他们的问题理应得到解决,但这种解决必须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而绝不能如秦教授的贫民区计划那样,仅仅把农村从山乡搬到城市郊区,而变相地将不平等制度化、实体化、程式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