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哥斯达黎加的牛车

(2007-08-17 19:52:35)
标签:

旅行/见闻

分类: 杂著及其他
 

 

 

说起哥斯达黎加的牛车那可是大名鼎鼎,200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哥斯达黎加的牧牛传统和牛车”榜上有名,1988年,更被哥斯达黎加政府正式规定为国家象征,使这项国粹成为了哥斯达黎加民族的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评定报告中说,虽然牛车是一件具体的东西,但是伴随它存在的哥斯达黎加民间传统和文化却是难以触及的珍贵遗产。

牛车不大,比国内农村常见的大车要小差不多一半,却用两头牛夹辕拉车,牛身往往比车厢还要长得多,看上去颇有些滑稽;车厢上绘满了色彩缤纷的装饰图案,有花卉、动物、风景、几何图形,等等等等,连车轮也被画得五彩缤纷,煞是好看。这种牛车的车轮也很特别,没有辐条,而是一块实心的大木头圆盘,也正因为如此,才有更多的面积可供涂抹颜色。

其实实心轮子也好,彩绘牛车也好,都是后来才有的,一开始的哥斯达黎加牛车跟别处的并没有太多不同。19世纪中叶,咖啡种植在哥斯达黎加蓬勃兴起,由于咖啡种植园在内地中央谷地,而咖啡豆主要供出口,需要送到太平洋海岸的蓬塔莱纳港,路程遥远不说,道路狭窄坎坷,需要跋山涉水,穿林越莽,还要穿过隘口和沼泽,只有牛车才能适应这样的道路条件。在实践中,聪明的哥斯达黎加人发现,过大过长的车厢无法适应恶劣的道路条件,而传统的辐条车辆在通过沼泽时容易沾上很多淤泥,影响行车速度,因此他们将车厢缩短,车轮换成实心,形成了今天牛车的结构。即使如此,运送一次咖啡豆,单程也需要10至15天,当年有人说,哥斯达黎加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牛车和咖啡豆上的,这可半点也不算夸张。

在牛车上画画的历史更年轻:20世纪初,圣何塞、阿拉胡埃拉等四个省的工匠开始在车厢和车轮上绘制传统的花纹,比如部族图腾、地区代表动植物和景观等等,这一开始是为了醒目:熟悉情况的人只消一眼,就能从花纹中辨认出牛车主人的家乡。渐渐的,工匠们把绘制牛车图案当作同行比武的最好舞台,殚精竭虑,争奇斗艳,不但花卉、动物,甚至牛车主人或者其心爱的人的面容,也会出现在车厢和车轮上,到1915年,彩绘牛车终于成了一项全国性的民俗,从这年起,在“牛车之都” 阿拉胡埃拉省萨尔奇,每年都会定期主办“牛车彩绘大赛”,获奖者不但能获得丰富的奖品,还会被当作“最具创造力的工匠”,受到广泛的尊敬和景仰。

哥斯达黎加牛车不但看着悦目,内中还有不少机关:工匠为每辆车都设计了一个独特的车铃,悬挂在车轴边,行进时车铃撞击木头车轴,发出悦耳的声音,由于车轴用木不同,车铃构造各异,每辆牛车的铃声都不同,在乡下,熟悉的人远远一听车铃,就知道是谁回来了,他们因此把这种铃声亲切地称为“牛车之声”。要说这个设计一开始可绝对不怀好意:这本是咖啡园主为防止雇工偷懒想出的“监督劳动”的损招,后来却成了人人喜爱的小点缀,成了牛车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实追根溯源,牛车并非哥斯达黎加的“土产”,生活在这里的阿兹特克人曾创造过璀璨的古代文明,却不知为何偏偏没有发明车轮,自然也造不出车来,最早的车,据说是西班牙殖民者拉大炮的炮车,最早的牛车,恐怕也是富有牧牛传统的西班牙卡斯蒂利亚人的舶来品,不过俗话说得好,拿来了,消化了,也就是自己文化的一部分,更何况哥斯达黎加人又为牛车赋予如此之多的民族特色?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牛车是哥斯达黎加人最常用、甚至唯一的交通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征,在上世纪40年代,拥有一辆顶级牛车,是比今天拥有一辆最新款“宝马”或法拉利更有面子、更让人羡慕的事,许多有钱人为获得一辆与众不同的牛车不惜工本,一掷千金。不过花无百日红,随着火车、汽车的普及,牛车在大多数地区无奈地推出了交通工具的主力行列。

实用功能虽然被取代,但牛车的崇高地位却丝毫未见动摇,如今它已成为哥斯达黎加最出名的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如今,在哥斯达黎加的每家工艺品店里,都能看到大大小小、色彩鲜艳的牛车模型,在牛车之都萨尔奇,每一条街、每一个店铺、每一户住家,就连公园中的椅子和垃圾桶都被彩绘上了亮丽的颜色和图案,而这些无不来源于牛车装饰,去年,这里的工匠还造出一辆长14米,高4.75米,宽4.8米的超级牛车,并向吉尼斯申请“牛车世界纪录”,如今,在节日游行、宗教庆典和婚俗嫁娶等场合,牛车仍是哥斯达黎加人最热门的花车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