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杂著及其他 |
达乌达是尼日尔豪萨人,到邻国贝宁经济首都科托努打工,在米赛博商业街一家中国人开的纺织品商行当店员。
和那些整日以卖体力扛包为生的同胞相比他是很幸运的:每月稳赚三万五千西非法郎(不到70美元),而每天吃、住开销不过200西法左右,又清闲又安稳,照理说,他的手头应该很宽裕才是。
可达乌达给人的感觉永远是缺钱:赤道的太阳火辣辣的,稍一动弹就汗流浃背,但这老兄跟再远的货也难得买一袋50西法的饮用水,宁可熬到回店灌自来水;吃饭时也显得特别小气,总舍不得多掏20西法,给自己的木薯饭浇上一勺鱼汤。
更绝的是抠门到家的他工资居然会不够花,时不时要跟商行预支半个月工资,据商行的中国店长说,他现在已经在花五月上半月的薪水了。
好奇于他究竟把钱花到哪里去了,有一次趁着他跑来蹭我清凉油的当儿,嬉皮笑脸地问他:“达乌达,你薪水怎么花那么快?去找女人了吧!”
“才不呢,达乌达可是老实人,”他憨憨一笑,自豪地告诉我,他的钱都用来接济“兄弟”了。
聊的久了才知道,他所说的“兄弟”未必跟他有血缘关系,有的是远房亲戚,有的只不过是同乡、同族,有些甚至他只是“看着眼熟”,却连名字都叫不准,但只要人家能叫出他的名字“达乌达”,再报上一串长辈的字号,那就是如假包换的兄弟了。豪萨人普遍多妻多子,方圆百里沾亲带故毫不足奇,没亲没故倒成了怪事,因此达乌达有多少兄弟,大约只有真主知道。
尼日尔是内陆国,比贝宁贫困得多,许多青年纷纷来到科托努碰运气找工作,还有些来回倒腾小买卖的,达乌达的兄弟自然也不例外,每月来上三五个是家常便饭,有时一天能来几个,有的兄弟一时找不着活,住上十天半个月也不足奇。
所有这些兄弟达乌达都慷慨接待,自己吃什么,兄弟吃什么,自己有钱花,兄弟也不会空手,这样一来,那点薪水自然不够用了。
都是熟人,有时不免调侃几句“你这也太傻了吧,昨儿你那‘兄弟’你认都不认识”,他总是很认真地说,兄弟是看得起你才来求你帮助,按照他们的风俗,只要是兄弟,就该有无相恤,不分彼此。
他那些在街头扛包的同胞(其中也不乏他的“兄弟”)也证实,达乌达的说法在他们族人中是天经地义的,如果兄弟求上门,能帮不帮,会被全族人看不起,“其实换我们也是一样的做法,不过没人求我们,因为我们没钱也没房,达乌达有,所以,当然求他,这是他的体面。”
可是体面的达乌达也有很狼狈的时候,有一次他母亲得了急病,恰巧店长不在,急得只跟别的店员打个招呼就匆忙搭车赶回尼日尔老家,我们都担心口袋空空的他回不了家,进不得门,没想到半个月不到,他春风满面地归来,脸胖了一圈不说,还罕见大方地给很多熟人带来小礼物,问他哪儿来的钱,他轻松一笑:还不都靠兄弟们帮衬,以前我帮人,现在人帮我么!
其实许多黑人都有类似的思维逻辑:求亲戚朋友帮忙,不但天公地道,而且是对人家最大的尊敬,比如有黑人朋友见你吃饭主动说“我能吃一点么”,您决不要见怪,人家那是拿您当了自己人,这意味着“下次你上我家也可以随便吃”,当然,前提是您做好了在黑人家用餐的心理准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