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断网”对北美的影响

(2007-01-06 03:41:32)
分类: 杂著及其他

“断网”对北美的影响

 

北京时间20061227日凌晨发生在台湾南部海域的大地震导致中美间至少六条光缆断裂,并因此引致亚洲地区电话和互联网通讯出现中断,其影响至今仍未消除。

此次断网对中国和其它邻国所造成的麻烦几乎人所众知,但人们往往忽略的是,它对北美地区的企业和个人也造成了巨大影响,并引起了深刻的反思。

由于时差原因,地震发生时北美仍处于圣诞假日,因此断网在一开始并未引起巨大波澜,但次日一上班问题立即显现:当地和亚太间的几乎一切联系都中断了。

由于北美和亚太间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许多企业都在对方国土上设立分支机构,并利用互联网的便利保持即时联系,通过互联网,分处大洋两端的企业可以即时传输报表和财务数据,可以在线发送样品图片和报价单,甚至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施行异地支付,但这一切都维系在那几条纤细的光缆上,光缆一断,这些原本能量十足的派出机构便成了不折不扣的断线风筝,发挥不出任何功效。

断网对物流、金融业的冲击最为明显。由于许多船运企业在线发布船期、舱位信息公告,断网使北美的货运代理公司无法准确掌握在途货物信息,货主更无法对交货期作出必要的判断和应对,造成了相当的混乱;断网给金融市场造成的主要冲击是无法向亚太用户发送即时交易信息和财务数据,著名的彭博通讯、路透集团和道琼斯通讯社均受到巨大冲击,道琼斯通讯社甚至表示,27日(当地时间)全天,他们甚至无法用邮件向亚太客户传送资讯。

断网给学校招生也造成困难。由于北美很多院校实行在线招生和接收报名资料,断网让原本简单的工作变得既复杂又艰难,而且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改善的苗头。

2728两日不但网络堵塞,而且和远东地区的电话通讯也非常艰难,从北美打过去更难,这使得改用电话、传真应急也变得聊胜于无。29日以后亚太各国网络缓慢恢复,但北美地区访问亚太网站速度却变得更慢,不但如此,由于大量绕道其它大洲的光缆被用来应急,更导致访问亚太以外各国网站的速度也受到很大影响。

断网对小企业的影响更甚。由于小企业财力有限,应对能力差,对公共网络依赖更甚,所受的伤害也更大;断网对个人、尤其华裔影响更甚:MSNYAHOO通等通讯工具国内使用不便,而OICQ在北美又很难稳定,这不但给需要查询国内在线资料的人平添困惑,更增加了海外华人与国内亲友沟通的困难和成本。

由于地震突如其来,最初两日北美各媒体处于措手不及中,CNN和美联社等媒体驻大陆、台北、香港记者27日发稿都出现困难甚至完全中断,CNN还被迫取消了香港晚间报道。但对于此次断网造成的巨大冲击,北美各媒体都作出了较深刻的反思。加拿大CTV电视台认为,网络使世界变得更小,信息交流变得更迅捷,但对网络的依赖也导致一旦发生变故,人们所受到的伤害也将是前所未有的,这次地震是偶发的,但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格局却是必然的,这需要人们认真进行总结与反思;美联社则回顾了东亚和北美间光缆建设的历史,指出由于上世纪末网络泡沫的破裂,和人们对近几年网络需求膨胀的缺乏预见,导致21世纪以来光缆建设进展缓慢,企业缺乏投资热情,现有光缆固然脆弱、多隐患,但即使不出问题,也将很快打到饱和并产生“正常塞车”的景象,华尔街日报也认同这一观点并举例道,截至20066月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超过1.23亿,而2000年初时只有890万;国际先驱论坛报27日则撰文提出对“互联网美国中心结构”的忧虑,文章指出,虽然亚太各国对网络投入巨大,但并未改变对美国服务器的依赖,不但如此,网上大多数原始资讯来自美国,大多数域名解析也需绕经美国的“根服务器”,其连接则完全依赖几根脆弱的、穿越危险地震带的光缆,一旦发生问题,则数据不得不绕道传输,导致网络变慢甚至无法访问,并殃及全球范围内其它地区的用户,不过该文也指出,和2001年不同的是由于各方面高度重视,这次的灾害虽重,恢复却不会等待太久。

这次断网也无形中成为许多跨国企业的试金石,在断网最严重的几天内MSN在东亚几近瘫痪,而googlegmail业务却大体正常,这和后者在中国本土放置服务器有关。由于断网,许多北美杀毒软件公司无法及时更新亚太用户的病毒库,这将给它们日后的亚太业务带来一定消极影响。对微软此番的拙劣表现,近日的北美媒体和互联网也议论纷纷,有人尖锐指出,既然MSN的应对如此之差,那么更重要的电脑操作平台安全性自然更可质疑,一旦危机重演,漏洞百出的XPVISTA系统在东亚必将面临无法更新补丁的不设防状态。

地震对网速的影响正在缓慢减少,但北美对此次事件前因、后果及应对措施的反思,也许才刚刚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