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杂著及其他 |
一个外国人在法国看电视是要非常有耐心的,因为相当多频道每天从早到晚,都把那么多黄金时段用来播出各种各样的谈话类节目。不喜欢?可是法国人自己喜欢,据统计,法国收视率最高、最受欢迎的节目就是谈话类,这和法兰西民族喜欢听书、也喜欢说书的悠久传统大有关系,是这个民族与生俱来的个性。想知道个究竟么?别急,请听我慢慢道来。
这说书是中国人按照自己习惯给起的名字,法国人自己可不这么叫,他们管说书叫“CONTE”,说书人叫“CONTEUR”,如果直译那可就好听了,是“行吟诗人”。
说起行吟诗人在法国可是极受敬重,甚至被认为是“文学的母亲”,因为除了宗教作品外,最早的文学“武功歌”,就是行吟诗人们用说大书的形式传播到法兰西全境,让从码头通衢到穷乡僻壤的法国人都能听到英雄的事迹,知道国王、武士们的贡献和了解一些国家大事,《查理大帝》、《赛斯纳人》和《白鹤骑士》这样的名段,情节生动,人物鲜活,故事曲折,加上说书人绘声绘色的表演诠释,自然让看客看得血脉贲张,听众听得激动不已。这些很像中国书场里《三国》、《英烈传》的“长枪书”,流传的方法也和中国一样:口传心授,传了不知多少代才落在文字上,又一直传到今天。
说书人在中国似乎只是老百姓喜欢,达官显贵们通常觉得是下里巴人,不屑一顾,在法国可不然,从贵族到国王,都对行吟诗人青眼有加。这也难怪,从第一代国王克洛维起,说书跟王权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的说书人有鼻子有眼地编出一套大书,说克洛维的法兰克人和罗马人一样,都是当年特洛依人的后代,在特洛依失陷后,一支建立了罗马,另一支跑到了今天的法国,这样一来,法国国王的身世一下变得跟古罗马帝王一样显赫,克洛维当然龙心大悦,自此往后,历朝历代的法国国王也对行吟诗人们青眼有加。到了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对听书的痴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他的宫廷里豢养了大批行吟诗人,受其风气影响,许多贵族也纷纷迷上了听书。不过这皇家饭可不是这么好吃的,他们爱听的是故事,喜欢的是马屁,故事要新鲜耐听,有趣脱俗,马屁更要千遍万化,常拍常新,正因如此,行吟诗人们说书的本领越来越精湛,随机应变插科打诨的能力也愈益提高,《费加罗的婚礼》里,行吟诗人出身的钢琴教师巴勒斯在失口说出不吉利的顺口溜“总拿罐子去打水”后立刻随机应变把下半句改为“直到打满了为止”(本应是打烂了为止),正是他们业务能力的表现。
当然不是每个说书人都能陪王伴驾的,大多数行吟诗人生活贫寒,靠走街串巷卖艺为生,但他们同样受到法国人欢迎,甚至年轻人也喜欢,因为他们可以从说书人那里学会不少讨女孩子欢心的情歌。
和中国艺人不同,法国说书人是边说边唱的,曼陀林、竖笛,都是他们常用的乐器。热情奔放的南方人更适合作这一行,因此普罗旺斯的说书人一向享有盛名。
时代在进步,娱乐的选择也愈益丰富,但古老的说书仍旧在法国人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今天法国的专业说书人多达500余,每年各地举办的“说书节”有80余个之多,听众达200多万,法国旅游部门甚至把每年6月10日定为“国家说书日”,看来行吟诗人的声音仍会在法国一代代地流传下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