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明年诗歌收成如何?
作为诗词的创作者和爱好者,广东省欲建“诗歌大省”的报道不能不让我关注。据《广州日报》报道,目前广东省坚持写作的诗人已超过1000,涵盖了从官员、老板直到打工仔的各阶层,广东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郭玉山更表示,“目前不管是从诗歌发表量还是从创作人数来说,广东都完全具备了诗歌大省的条件”。
爱好诗歌的人听到关于诗歌的好消息总是高兴的,可是报道的内容和郭主任的表态却不能不让关心诗歌的朋友感到困惑:诗歌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随口便能回答:诗歌是一门艺术,是对人、对事、对社会和生活的感慨和体会,是语言和文字的提炼和精华,是作者心声的反应、情感的宣泄和意念的流露,等等等等,总而言之,不论古今中外,评价诗歌和诗人的标准,无不在于其能否很好地表达自己的心声,震撼读者的心灵,甚至引发更多人乃至社会的共鸣,这种体裁特质决定了诗歌必然是感性的,诗人必然也是感性的,不可能像庄稼或生产线上的产品那样,弄出个亩产、单产或者总产的数据来,诗歌成就的高低,也绝不能以“诗歌发表量”和“创作人数”来衡量。
如果以数量而言,已知清代诗人总数要远远超过唐代,而写诗数万首的乾隆皇帝自然远远凌驾于只有一首诗流传的唐代诗人张继,但恐怕不会有人认为,唐代的诗歌成就不如清代,或乾隆的诗歌水平在张继之上。如果以“发表”与否作为评判,那么有能力自刻书版的扬州盐商的诗歌成就,是否远在穷得揭不开锅的“嘉兴三李”之上?
许多人都知道,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诗歌还远远谈不上商业价值,不论古体诗词,还是现代体、后现代体的新诗,出书大抵都得自费,能得到一些资助,可以适当减轻一些经济负担,已是许多诗人最大的奢望了。报道中提及的许多“大款诗人”、“官员诗人”出书屡屡,到底有几分是拜其诗词水平所赐,实在大可质疑,而视这种现象为可喜,把这些当作“诗词繁荣”的成果,恐怕在很多时候都是把附庸风雅当作风雅,把诗歌游戏当作诗歌了。
从最早的诗歌“断竹续竹”,直到建国后相当长时期,诗歌的形式、体裁变化虽多,但有一点是永恒的,即诗歌只有贴近人们的生活,才会有永恒的生命力;只有拥有许多被众口传唱的诗歌,被许多人牢牢记住的诗人名字,才可能是诗歌的时代,诗歌的国度。唐时无人不能诗,无人不懂诗;北宋但有井水处,便能歌柳词,唐宋也当之无愧成为诗词的时代,诗词的国度,而当今要建设“诗歌大省”的广东,有多少为省人所周知的诗人名字?又有多少在民众中传唱歌咏的当代诗歌作品?如果这些都没有,难道仅凭“诗歌发表量和创作人数”,就可以做诗歌大省了么?
历史上并非没有这种“人造”的诗歌盛世,全民皆诗、“火箭诗人”的时代,距离今天并不遥远,后果如何,大家差不多都还记得。诗歌说到底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艺术也好,文化也罢,要提倡,要发扬,要振兴,就必须遵循文化的规律,艺术的规律,多一些真实,少一些浮躁,诗人和诗歌爱好者们应如此,那些热衷于“诗歌大省”名号的实力人物们更应如此,惟如此,才不至于因一个名不副实的“诗歌大省”头衔而让广东省和诗歌都成为笑柄和谈资,惟如此,才是广东之幸,诗人和诗歌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