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光把目光盯着果实

(2006-06-20 08:16:33)
分类: 杂著及其他

别光把目光盯着果实

 

随着世界杯赛程一天天深入,首轮表现平平的非洲球队越来越让球迷刮目相看,不论是赛前被看好的加纳等队,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安哥拉,甚至因内部问题影响了战斗力的多哥,都踢出了很高的水准,可以说赢球固然赢得漂亮,输球也同样输得不难看,没有任何一只世界劲旅,敢小瞧这几支大多首次入围的非洲球队。

许多球迷看在眼里,心中不免本能地把他们和不争气的中国队相比较,很多人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足球“走出去”不够,即缺乏如非洲各国那样大批“海外兵团”的助阵,因此被它们甩在了身后。但他们很难解释一个现象:为何中国球员即使有商家贴钱留洋也往往步履维艰,而非洲球员却都是从贫困的祖国,被欧洲球会寻宝一般主动花钱抢购过去?

因工作的关系,笔者曾常年居住在非洲,除了安哥拉,本次入围的几个国家都曾住过长短不等的时间,对他们的足球活动也多少有所了解,个人的看法是,大批球员的赴欧踢球,实际上是非洲各国足球发展的结果,而绝不是原因。

非洲许多国家经济落后,基础设施欠帐较多,像多哥、安哥拉这样的国家,全国也没有几块像样的草皮球场,甚至甲级联赛也多半在黄土地上进行,一般青少年和业余爱好者更只能望草皮而兴叹。但几乎所有非洲国家都无一例外地拥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简陋场地,有的建在旷地,有的建在河滩,几乎每个社区、每条街道、每个村庄都有好几块,尽管场地条件恶劣,大小不一,甚至形状往往都不规则,但都有像样的球门、球网等设备,由社区学校和孩子们自行组织维护,平常免费对全社会开放,不论是刚学会走路的孩童,还是脚步已有些蹒跚的老者,谁都可以呼朋唤友,在球场上过一把瘾,甚至买不起球的穷人,也可以跑到场地上蹭球踢,或自得其乐地踢一踢用破布缝制的“土足球”。

每个周末,从社区、乡镇开始,几乎每一块简易球场上都会有“正规”的联赛或杯赛,参赛队多为本社区、本乡镇的青少年,球衣、球鞋自备,没有鞋的就光脚,观众都是社区里的父老乡亲,裁判、边裁、角旗、红黄牌,一应俱全,如今在欧洲大俱乐部踢球的非洲球星,当年几乎无一例外地踢过这样的“正规比赛”。

各国国内也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俱乐部,如科特迪瓦的“含羞草”、多哥的“军队”等,会从这种遍布全国的比赛中选拔一些有希望的队员,提供不多的津贴和装备,加以培训,并在时机成熟时向欧洲球会推荐。许多非洲小球员正是通过这样的渠道步入欧洲足坛的。还有一些欧洲球会采用了更直接的手段:直接派出球探,混迹在随处可见的简易球场,从每周末的“正规比赛”中挖掘可造之才,他们并不担心赔本或空手而归,因为在这里,随处都有球场,到处都是踢球的孩子。

谈到这里不难看出,非洲一代又一代,涌现出那么多“海外兵团”,实际上是国内浓厚的足球氛围、强大的足球基础和健全的选拔体制所带来的必然成果,如果说德罗巴这样的巨星是非洲足球收获的果实,那么那些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简易球场、每个周末遍地开花的各级比赛,和参与其间的无数少年,就是这些果实赖以生长的根茎和枝叶。

反观中国,豪华球场的数量远超非洲,但社区里孩子们踢球的场地却越来越少,别说球场,就算空地也难觅了。足协、商家的眼光只盯着国家队和顶级联赛,基层足球运动却乏人关注,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少,这样的根茎和枝叶,能结出怎样的果实,不是很明显的么?

别光把目光盯着果实,在抱怨非洲人的成功,我们的失落之余,应该好好想一想这究竟是为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