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各国中学历史教科书都教些什么

(2006-06-16 14:24:31)
分类: 杂著及其他

             世界各国中学历史教科书都教些什么

 

世界各国不论历史悠久还是短暂,政治制度和国体如何,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该如何编写,该承载怎样的教育功能,其看法却惊人的一致,即中学历史教科书最重要的价值,是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和进行民族精神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本国、本民族乃至世界历史的大体进程,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荣誉感,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正因如此,几乎每一个现代国家的中学历史教科书,都无一例外地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在我们的近邻韩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中学历史教科书在编写体制上要“强调历史知识的完整性,正确处理历史教育传统与发展的关系”,并明确指出教科书应在内容上强调本民族的主体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历史教科书,都紧紧围绕着高丽民族诞生、发展和朝鲜半岛政治版图的变迁这一主题,向学生反复灌输“韩国国家观”,三韩的形成和变迁,前后三国的分合兴灭,朝鲜半岛与中国大陆、日本的交往、友好与战争,近代朝鲜的殖民史、反抗史和民族复兴史等等,是整个历史教学的主轴,其它史学内容则有机穿插,使学生得到更开阔的历史视野。虽然这些教科书存在着过度强调朝鲜的民族性,有时不惜曲解史实等弊病(如将原本属于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栗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写成高丽民族的一部分,而事实上他们是和女真、满族人同一源流的靺鞨人),但通过这样的历史教学,的确在相当程度上,达到了让学生了解本民族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初衷。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也是个拥有全球性利益的大国,更是个由来自世界各国移民组成的多文明国度,因此他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于本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兼收并重。

在本国史方面,他们的教科书《我们美国人》以5个单元、40个章节,记叙了从土著北美文化时期,直到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社会发展历史。每个单元伊始,即列出该单元所涉及历史时期的大事年表,并以综说的形式记叙重大事件及其发展线索。单元结束,还有复习、问题和精选阅读,前后呼应,勾勒出课本的基本体系,同时显示出了知识重点,如同学习笔记,为记忆和进一步深入自学提供了便利条件。书末还附有内容丰富的附录,如《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全文、1800-1970年各州人口变化一览表、历届总统、副总统名单、参考书目等等,既拓展了学生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又能诱导一部分学生更深入地研究美国历史。在最新的教材《美国历史》中,他们还在历史正文里穿插主题性质的阅读课文,如“技能培养”、“公民指南”、“地理景观”、“美国万花筒”和“美国文学”等。美国政治体制的运行,美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地理与历史的关系,美国多元文化的情况历历在目。这些主题式的课文分别插入在叙述美国历史的单元和章中,充实、拓展、深化教科书内容,既着眼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又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公民意识的养成。

在世界史方面,主要采取提纲挈领、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一目了然,更直观、更形象地记忆和体会世界文明的不同特色,和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并着重描述这些不同国度文明对美国当代文明的影响和促进,从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在美国这个由全世界移民组成的国家里,要真实理解本国史,就必须认识与理解世界各种文明的不同模式。

在法国,历史教育被视作公民教育的必需和基础,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小学四年级起就有历史课,让孩子初步认知人类历史的沿革与发展,促进他们增强求知欲,扩大知识面,初中的历史课本里又加进公民教育内容,高中则更被视为历史教学的重点。法国和中国一样高中分科(文科、理科、经济社会科),但不论哪一科,历史都是必修课。

法国高中历史教科书由专家学者根据教育部拟定大纲编写,教育部推荐,各学校可在推荐范围内自由选择。由于小学、初中已打下一定的系统历史知识,法国的高中历史课本相当详细、专业,如世界历史课本,从原始社会、希腊罗马、文艺复兴直到“911”事件,林林总总,多达1200多页。高中教科书对本国历史也相当重视,规定任何一学年法国史比例不得低于1/4,而且要求系统、简洁、前后贯连。和一些国家对本民族历史上的污点曲家隐讳不同,法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对诸如维希政府帮助纳粹迫害犹太人,以及阿尔及利亚殖民战争等不光彩的本国历史片断同样秉笔直书,以使学生对本民族历史有更清醒、更客观、更全面的理解。

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重点同样是“德意志民族发展史”,整个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大德意志民族——包括古代日尔曼、法兰克王国、条顿骑士团、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联邦、近代德国和奥地利——的萌芽、诞生和发展,占据了教科书的主要地位,许多在其它国家属于历史专家级别学者研究范畴的知识,如巴伐利亚等德意志小邦的历史沿革,一个普通的德国中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却可以如数家珍,讲的头头是道。值得指出的是,和法国一样,德国对于其在历史上所犯下的罪责也不加掩饰,在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有整整一个大章节(需要一个半学期的课时安排)详细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并深入、细致地揭露和批判了纳粹给包括德国人民在内的欧洲、世界人民所造成的巨大灾难。教科书如此编写,目的在于引导和教育下一代德国人正确地认识历史,反省历史,避免那段灾难性历史的重演。

意大利的历史教科书则严格按编年史体例编写,其贯穿全篇的主线同样是本国历史,从古罗马时代,中世纪半岛的分裂,热那亚、佛罗伦萨及威尼斯等共和国的兴亡,两西西里王国的统一战争,直到战后的意大利共和国,既不惜笔墨描述了罗马时代的辉煌灿烂,文艺复兴的盛况,加里波第和加富尔亲王为统一所作的努力和贡献,也同样毫不留情地记录了法西斯的兴起、发展和灭亡,以及法西斯统治下的意大利在阿比西尼亚、西班牙和欧洲犯下的殖民和战争罪责。在意大利的中学里,教授现代史的历史课本《二十世纪》最受学生欢迎,记录犹太人苦难史的《安妮日记》也是中学生必读的历史读物之一。

英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只有一册,厚达800多页,初高中联用。和其它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其“世界历史”的内容比例相当大,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外国史”中较为详尽的都是英联邦成员和历史上英国的殖民地国家,事实上,这本教科书的核心内容,毋宁说是“英国殖民和英联邦史”,其侧重的教学点,仍然是英国本国的历史发展进程。

非洲各国在独立之后也普遍重视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他们大多采用“本国史”、“非洲史”和“世界史”分别编写的体系,世界史的教科书通常采用欧洲的现成教材稍加改易,而非洲史、本国史的内容则组织专人编写,并给予高度重视。由于非洲的近代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西方殖民和当地人反抗殖民的历史,而对于这段历史,西方国家的历史界不是忽略不见,就是站在西方国家的历史上歪曲事实,对于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非洲、尤其广大黑非洲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更是站在“欧洲中心论”的立场上惜墨如金,因此各国无一例外地在编写中学历史教材时特别突出了“非洲性”、“民族性”和“主体性”,强调“用非洲人的眼睛看非洲”,“用非洲人的笔记录非洲的历史”,力图让学生们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初步形成一套完整健康的、“非洲”的历史思维框架。非洲各国在教材中不惜笔墨,充分挖掘和介绍本国历史上的灿烂文明,和反抗殖民统治的典型事例,如加纳学生都知道金板凳的故事(当地民众为了反抗英国殖民者藏起了国宝金板凳),贝宁学生都能熟记达荷美王国十二个国王的名字,和象征他们的十二种动物名称,津巴布韦学生津津乐道于“大津巴布韦”(意即石头城堡)的传说,而马里学生则能畅述马里王国开国君主埃尔.法鲁什的文治武功。非洲各国正是通过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的高度重视,从学校开始、从孩子开始,逐步培养和强化本国民众的民族情绪和自豪感。

拉美各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同样以本民族、本国的历史为主线。在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原“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地区,玻利瓦尔和苏克雷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都无一例外地成为教科书最侧重、最详细的组成部分;在中美五国和阿根廷,独立同样是教科书的重点,但前者的关注重心变成了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中美联合省”历史,而后者则着力于对独立先驱圣马丁事迹的描述,当然,阿根廷历史教科书的另一个重心,便是每一个阿根廷人都无法躲避的话题:马岛归属。玻利维亚、智利和秘鲁则花费了较多篇幅记录19世纪末以来三国对沿海磷矿地区领土的一系列争端,不过角度和立场自然大相径庭。在秘鲁这个印第安文明保留最完整的国度、古代印加帝国的中心,印加人历史也是中学乃至小学历史教学的重心,每一个秘鲁学生都被要求背诵历代印加王的名字,这些名字甚至被编成歌曲,在每一所学校里传唱:曼科.卡巴克、帕加库提、托帕、亚瓦尔.瓦塔克、瓦伊那.卡巴克、阿塔瓦尔帕、曼科、萨伊里.图巴科、库巴克.阿马罗,这些拗口的名字对于外国成年人而言都是极大的难题,但秘鲁的学生们却几乎都能轻轻松松地倒背如流。

通过上述许多国家的实例可以看出,不论政治制度如何、发达程度怎样,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对中学历史教科书投入高度重视,并以本国、本民族的历史为历史教材和历史小学活动的主体和重心,一切编纂和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一主体和重心展开,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教学,培养中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正因如此,虽然在许多国家,历史教科书可以同时有多种,并由学校在一定范围内自选,一些联邦制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甚至可以由各州(省)自行审定教材,但无论教材大纲的拟定、教科书的审察,教材内容的增减取舍,还是教学活动的开展,无不处处体现着国家意识,和各国政府教育部门监控、审察、调整的力度。正因如此,加拿大说法语的魁北克省新的中学历史教材中,被人为删去诸如“勃艮第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英国殖民者19世纪以来对加拿大法裔的歧视性政策等内容,会在当地政界、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且矛头直指政府有关部门;正因如此,在法德两国高中生推动下开展的两国合编中学历史教材工作才会争议不断、步履维艰;也正因如此,日本篡改二战侵略史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受到亚太各国一致谴责,而日本文部省所做的、诸如“编纂教科书是学术行为,取舍教科书是学校自由”等推诿理由被嗤之以鼻,因为谁都知道,中学历史教科书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对青少年历史观、国家观培养的大方向、大思路,是国家文化战略层面的大是大非问题,这样的教科书出笼,日本文部省难辞其咎。也因为同样的道理,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对待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采用、修改、废除,都需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民族和青少年负责的态度,严肃思考、正确对待,慎重决策,否则一旦失误,受害的就将是整整一代人民族观和历史观的形成,就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