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本民族的”、“喜闻乐见的”?

(2006-06-09 02:21:06)
分类: 散文随笔

什么是“本民族的”、“喜闻乐见的”?

 

有幸看到66日贵报《国际论坛》上晋阳先生《何必错怪日本漫画》一文,对我早些时候刊登于贵报的《警惕日本漫画影响下一代》提出批评。文中认为我呼吁“中国漫画界停止效仿日本,以‘喜闻乐见’来吸引孩子们”是不对的。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拙文中并未如晋阳先生所言“对日本动漫一棍子打死”,正相反,文中指出,日本动漫有许多值得中国动漫界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而最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恰恰就是“喜闻乐见”这四个字,晋阳先生说的不错,我的确希望中国动漫界用“喜闻乐见”吸引孩子们,但“喜闻乐见”与“停止仿效日本”并无联系,事实上,笔者认为,日本动漫最值得称道、最值得国内动漫界学习和借鉴的,正是他们的“喜闻乐见”,即受孩子们欢迎,能够给孩子们以影响。

但这也正是日本动漫值得我们警觉之处,或者换言之,即国内动漫界令人遗憾之处,即因为国内动漫不能吸引观众,无法在青少年中产生影响力,而导致日本动漫轻而易举地占据中国市场,并把“日本化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是非善恶观念”传播给中国青少年。这里当然不是要闭关锁国,拒日本动漫于国门之外,问题在于,谁把中国的、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是非善恶观念传播给我们的青少年?

其实中国动漫起步不晚、起点也不低,万式五兄弟及其《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动画大片和一系列水墨、皮影、木偶等极富民族特色的美术片,题材丰富的“小人书”,都不但是好几代孩子的最爱,也是国际艺术舞台上的奇葩。中国“动漫”(当时还没有这个词)曾是中国青少年最好的朋友,也是中国值得自豪的名片。

但近些年来,中国动漫界的许多人士片面理解了“国际化”的概念,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国外作品的模仿、引进,甚至转包合同上,大量人才流失,历史悠久的“上美影”等一大批品牌被搁置,所提供的动漫作品,不是打着“寓教于乐”旗号实则味同嚼蜡、粗制滥造的劣品,就是从故事情节到人物造型统统模仿洋货的仿制品,甚至还有赤裸裸的广告代言作品,这一切都造成孩子们远离中国动漫,从舶来品中寻求精神食粮。

无论对于中国动漫界和中国青少年而言,这决不仅仅意味着一个品牌的失败,一个产业的衰落,和一种选择的丧失,而更意味着中国动漫界拱手让出了通过动漫,对本国青少年施加影响的话语权,意味着中国的青少年失去了从动漫中学习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机会,意味着中国轻易放弃了一张灿烂的民族文化名片——反观日本动漫界,他们不但塑造了一个个响亮的品牌,赢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用本国文化影响了自己的下一代,更将这种影响推广到了海外,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和警觉么?

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才能更好地辨别、吸收外来文化历史;只有自强、自立、自信下的开放合作,才会是双赢的开放合作。中国许多企业在开放和全球化浪潮下犯了一些天真的错误,将许多宝贵的民族品牌拱手让出,结果被外国企业束之高阁,并用自己的品牌取而代之,长驱而全占市场。动漫市场也不例外,我国动漫界放弃民族文化这张王牌,片面走合作、国际化道路的结果,不正导致了中国许多动漫企业和人才沦为给外国品牌打下手的外包画室、和国内青少年市场的丧失么?青少年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界,都非常注意用本民族的文化产品去熏陶、去影响他们,这关乎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日本动漫在其本国所扮演的,不正是这样的角色么?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拿出属于本民族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漫画产品,并在文化市场上对日本漫画战而胜之”,关乎中国动漫界的命运,更关乎中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对日本动漫的影响保持警觉是十分必要的,甚至可以说,只有到了我们自己的动漫界拿出本民族的、有质量的、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甚至为世界其它国家青少年所广泛欢迎作品的时候,我们才能更为坦然地面对来自日本和其它国家的动漫产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