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散文随笔 |
喵喵西游记马里篇第十二 车轮时代
曾经有高度文明、建造过巨型金字塔和发达道路网、发明了复杂历数和成熟文字的玛雅人直到被西班牙人征服,也没能发明出车轮来。马里人则不同,虽然似乎也未必是自己发明,但早在他们至今津津乐道的黄金岁月——十三世纪,以通布图为中心的马里帝国,就已经光荣地进入了车轮时代,当时的主流车轮,是两个木头轮子的驴车。
直到今天,这种经济实用的交通工具仍然是巴马科城内短途货运的主力,与当年相比,不过是木轮改作胶轮罢了。其实就在上世纪80年代,驴车还是巴马科最重要的载人公交车辆,即使到了今天,外省的许多城市,驴车仍然扮演着公交巴士的角色。
将驴车迅速扫到巴马科公交龙套地位的,是近十几年来蓬勃发展的“城巴”。
城巴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使用的车辆,从17座奔驰小客,到伊维柯、尼桑面包都有,甚至类似国内“金蛙农用车”那样的轻型卡车,也扯上块破雨棚滥竽充数,共同点只有两个,第一是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二手破烂儿,第二是统统被漆成邮政绿,也因此,它们在当地享有一个响当当的美名:疯狂蚱蜢。
蚱蜢们虽然个个一身绿,但由于都是私人车辆,所以个性化装潢是少不了的。虽然这些车一多半都没窗户——有的甚至连车门也没有——,但糊窗户的物事,却是从化肥袋到塑料薄膜,从窗帘布到灯芯绒,就地取材,琳琅满目,让人叹为观止;车厢内外,还手绘了许多图案和文字,有诸如“骆驼茶叶香飘万里”之类的广告,“预防艾滋病人人都受益”之类的公益宣传,“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样的宗教格言,还有诸如超人、米老鼠、飞毛腿导弹、本拉登、成龙之类偶像吉祥物的画像,甚至“不坐我的车,出门撞摩托”一类恶狠狠的诅咒。闲来品味城巴车身文化,成了我们这些外来客堵车时的一大消遣,有一次,我看见一辆三成新的“疯狂蚱蜢”满载人货,摇摇晃晃地在眼前昂然驶过,车身上刷着一幅标语:打倒美国,可是标语后面的宣传画里,被一双黑人巨手扯烂的,却分明是一面星条新月的马来西亚国旗。
坐这样的车是决计没有舒适可言的,马里气候炎热,没有顶棚或者窗玻璃,倒不是大问题,可是车上常常没有座椅,或者仅有几个木头墩子,车门或者关不上,或者打不开,或者干脆不翼而飞用两根绳子代替,车里的乘客叠床架屋地挤作一堆,高温熏来,汗臭逼人,偶尔还有人带上几只活鸡,甚至两头绵羊,这车厢里的热闹就更大了。
光是不舒服也就罢了,疯狂蚱蜢,这疯狂二字可决不是说说而已的,这些车停着揽客时,吱呀乱响,仿佛一碰就散架似的,一旦油门踩起,风驰电掣,横冲直撞,便是云霄飞车也没他们威风。即使在并不发达的马里,街上的公私车辆也几乎无一不比这些蚱蜢值钱得多,细瓷器碰上烂瓦罐,除了退避三舍,也没有别的什么好办法,反正它撞了你没钱可陪,烂命一条,你撞了他却是真金白银,一文也不能少,这个帐是任何一个车主都会算得。掌握了这一心理,那些城巴司机、车主和司机兼车主们益发肆无忌惮,成了巴马科街头除了总统车队以外最有震撼力的一群,接触蚱蜢,不论对于路人,或者城巴车厢里的乘客,都是一项很有价值的体力、勇气和反应力的锻炼。
虽然如此,但城巴车费低廉——出租车要1500法郎的里程,他们只要250甚至200法郎就肯载,而且由于需求大,车辆多,车次密,很好地满足了既想享受车轮的便利、又囊中羞涩的当地人需求,所以尽管大家对这些疯狂蚱蜢骂声不断,但骂归骂,坐归坐,在可预见的将来,城巴非但不会绝种,似乎还大有发扬光大之势。
近几年随着时代进步,更先进的车轮——大巴,也光荣地加入了巴马科公交的战斗行列,这些车辆大抵是欧美淘汰下来的二手货,车况都还不错,门窗齐全,油漆光鲜,与那些破烂不堪的蚱蜢拥挤在大街上,简直如狗食盆里,陡然多出块油汪汪的扣肉来。
也许是为了体现巴马科国际化大都市的风采罢,大巴们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密封行驶、无人售票、前门上客、后门下车、自动投币、恕不找零等一系列和国际接轨的正规化管理体制,只可惜车固然是国际了,巴马科的道路却仍是横看如搓板,竖看若香肠,这大巴肥硕的车身一启动,便往往如溪流之上,横生出一座大坝来,让自己和其它车辆统统半天动弹不得。更要命的是,马里油价腾昂,这些欧洲油老虎也无一例外属于私人所有,自不肯做赔本买卖,于是往往要趴窝一、二小时,静待车厢坐满,方才慢腾腾地杀上征途,而这点时间,往往足够让最早等车的几位,从起点到终点跑上两三个来回。
更现代化的公交设施也不断闪现在每天只播出不到10小时的马里国家电视台所描绘的蓝图、以及该国头面人物言之凿凿的未来展望里,信不信就只能由你自己了,反正由于天灾人祸,该国从部长直到小学教师的几乎所有公务员,已经两个月没领到自己的薪水了。
曾经有高度文明、建造过巨型金字塔和发达道路网、发明了复杂历数和成熟文字的玛雅人直到被西班牙人征服,也没能发明出车轮来。马里人则不同,虽然似乎也未必是自己发明,但早在他们至今津津乐道的黄金岁月——十三世纪,以通布图为中心的马里帝国,就已经光荣地进入了车轮时代,当时的主流车轮,是两个木头轮子的驴车。
直到今天,这种经济实用的交通工具仍然是巴马科城内短途货运的主力,与当年相比,不过是木轮改作胶轮罢了。其实就在上世纪80年代,驴车还是巴马科最重要的载人公交车辆,即使到了今天,外省的许多城市,驴车仍然扮演着公交巴士的角色。
将驴车迅速扫到巴马科公交龙套地位的,是近十几年来蓬勃发展的“城巴”。
城巴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使用的车辆,从17座奔驰小客,到伊维柯、尼桑面包都有,甚至类似国内“金蛙农用车”那样的轻型卡车,也扯上块破雨棚滥竽充数,共同点只有两个,第一是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二手破烂儿,第二是统统被漆成邮政绿,也因此,它们在当地享有一个响当当的美名:疯狂蚱蜢。
蚱蜢们虽然个个一身绿,但由于都是私人车辆,所以个性化装潢是少不了的。虽然这些车一多半都没窗户——有的甚至连车门也没有——,但糊窗户的物事,却是从化肥袋到塑料薄膜,从窗帘布到灯芯绒,就地取材,琳琅满目,让人叹为观止;车厢内外,还手绘了许多图案和文字,有诸如“骆驼茶叶香飘万里”之类的广告,“预防艾滋病人人都受益”之类的公益宣传,“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样的宗教格言,还有诸如超人、米老鼠、飞毛腿导弹、本拉登、成龙之类偶像吉祥物的画像,甚至“不坐我的车,出门撞摩托”一类恶狠狠的诅咒。闲来品味城巴车身文化,成了我们这些外来客堵车时的一大消遣,有一次,我看见一辆三成新的“疯狂蚱蜢”满载人货,摇摇晃晃地在眼前昂然驶过,车身上刷着一幅标语:打倒美国,可是标语后面的宣传画里,被一双黑人巨手扯烂的,却分明是一面星条新月的马来西亚国旗。
坐这样的车是决计没有舒适可言的,马里气候炎热,没有顶棚或者窗玻璃,倒不是大问题,可是车上常常没有座椅,或者仅有几个木头墩子,车门或者关不上,或者打不开,或者干脆不翼而飞用两根绳子代替,车里的乘客叠床架屋地挤作一堆,高温熏来,汗臭逼人,偶尔还有人带上几只活鸡,甚至两头绵羊,这车厢里的热闹就更大了。
光是不舒服也就罢了,疯狂蚱蜢,这疯狂二字可决不是说说而已的,这些车停着揽客时,吱呀乱响,仿佛一碰就散架似的,一旦油门踩起,风驰电掣,横冲直撞,便是云霄飞车也没他们威风。即使在并不发达的马里,街上的公私车辆也几乎无一不比这些蚱蜢值钱得多,细瓷器碰上烂瓦罐,除了退避三舍,也没有别的什么好办法,反正它撞了你没钱可陪,烂命一条,你撞了他却是真金白银,一文也不能少,这个帐是任何一个车主都会算得。掌握了这一心理,那些城巴司机、车主和司机兼车主们益发肆无忌惮,成了巴马科街头除了总统车队以外最有震撼力的一群,接触蚱蜢,不论对于路人,或者城巴车厢里的乘客,都是一项很有价值的体力、勇气和反应力的锻炼。
虽然如此,但城巴车费低廉——出租车要1500法郎的里程,他们只要250甚至200法郎就肯载,而且由于需求大,车辆多,车次密,很好地满足了既想享受车轮的便利、又囊中羞涩的当地人需求,所以尽管大家对这些疯狂蚱蜢骂声不断,但骂归骂,坐归坐,在可预见的将来,城巴非但不会绝种,似乎还大有发扬光大之势。
近几年随着时代进步,更先进的车轮——大巴,也光荣地加入了巴马科公交的战斗行列,这些车辆大抵是欧美淘汰下来的二手货,车况都还不错,门窗齐全,油漆光鲜,与那些破烂不堪的蚱蜢拥挤在大街上,简直如狗食盆里,陡然多出块油汪汪的扣肉来。
也许是为了体现巴马科国际化大都市的风采罢,大巴们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密封行驶、无人售票、前门上客、后门下车、自动投币、恕不找零等一系列和国际接轨的正规化管理体制,只可惜车固然是国际了,巴马科的道路却仍是横看如搓板,竖看若香肠,这大巴肥硕的车身一启动,便往往如溪流之上,横生出一座大坝来,让自己和其它车辆统统半天动弹不得。更要命的是,马里油价腾昂,这些欧洲油老虎也无一例外属于私人所有,自不肯做赔本买卖,于是往往要趴窝一、二小时,静待车厢坐满,方才慢腾腾地杀上征途,而这点时间,往往足够让最早等车的几位,从起点到终点跑上两三个来回。
更现代化的公交设施也不断闪现在每天只播出不到10小时的马里国家电视台所描绘的蓝图、以及该国头面人物言之凿凿的未来展望里,信不信就只能由你自己了,反正由于天灾人祸,该国从部长直到小学教师的几乎所有公务员,已经两个月没领到自己的薪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