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散文随笔 |
日本人投资、美国人拍摄、中国人主演的电影《艺伎回忆录》从它诞生、不,应该说从他诞生之前、阿瑟.高登同名原著畅销欧美开始,就不断受到形形色色的争议和指责。如果说书中艺伎的原型、曾接受作者采访的岩琦峰子指责该书关于艺伎卖身等情节歪曲事实,甚至愤而撰写《真正的艺伎回忆录》予以回击并要求道歉和赔偿,还可以用艺术需要、合理夸张之类说辞搪塞敷衍的话,集中了日中两国人力财力拍摄的影片,却在这两个国家、甚至在除了美国本土以外的欧洲各国均遭到冷遇,就迫有些不寻常了。
自影片放映以来,从东京到巴黎,从日本民俗学家到大众媒体,纷纷以各种形式倾泻着对这部“弱智”影片的不满,挑剔着从艺伎概念本身,直到剧中人物和服穿法的种种错误,归根结底一句话,这部电影里反映的根本就不是日本文化,而只是“美国人对东方文化的奇怪想象”罢了。
其实作为一部好莱坞的商业电影,他们所追求的,正是、也只能是这种貌似异国文化的美国文化,这种现象也并非《艺伎回忆录》所独有,而是好莱坞电影一贯的做法。
从《斯巴达克斯》中对主人公结局的改变,到《寡妇制造者》里美国式的苏联故事,别《花木兰》中让中国人瞠目结舌的人物和情节,直到米老鼠系列片里荒腔走版的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几十年来,好莱坞一直演出着一种巧妙的戏法,即在五颜六色的“异国文化”外衣下,或露骨或含蓄、或巧妙或笨拙地塞进“美国文化”的躯体,名字、服装、场景、道具,虽然都是外国的,但故事的精髓,却是不折不扣的美国货。
这些穿着外国服装的美国玩偶,其所要打动的主要对象,也正是美国人本身。不管你乐意与否,美国仍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流行文化消费市场,作为美国商人的好莱坞制片商们,自然不会放过自己嘴边的肥肉。由于美国国力强盛,使得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在全球范围内大行其道,精明的美国商人自然不会放过在外国人身上赚钱的机会,但不论从市场角度,还是从文化取向出发,归根结底,他们终究会把美国人的口味放在第一位,他们镜头下的故事,也只能是“美国人眼中的异国风情”而已,别说“三合一”的《艺伎回忆录》班子,就算从编导到演员清一色华人的《卧虎藏龙》,又何尝有多少中国武侠文化的精髓?
全球观众眼中的失败,却未必不是制片商眼中的成功。《卧虎藏龙》在中国被人诟病,并不妨碍它在北美票房的创记录;同样,被许多国家拒之门外的《艺伎回忆录》,在美国首轮放映就叠创纪录,上映三天便入帐67万美圆,不久前又刚刚一举摘下奥斯卡三项大奖,这些都足以让他们眉开眼笑,并对所有来自国外的指责充耳不闻:你们喜欢自然最好,不喜欢也无妨,因为这些影片都是不折不扣的“MADE IN USA”,都是美国文化的产物,不管他们身上穿的是牛仔服、唐装,还是扣错了扣子的日本和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