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著及其他 |
泛黄的体育转播记忆碎片之一 汪嘉伟
远在马里很难看见中国队的比赛,即使奥运会也不过片光碎羽而已。那场荡气回肠的女排决赛,只转播了第五局,不过,已经足够了。
这场比赛双方都拼到极限,胜败都无愧于排球二字,自不待言,不过看着屏里网上,那些远在万里之外的朋友和陌生人们久违的对排球和体育的激动,却不由让我想起所看过的第一场排球转播来。
那却是一场男排比赛,那时是1980年,我不过才10岁,刚刚知道排球是几个人去打。
家里装了一台黑白电视机,简陋得甚至没有开关,只能固定收一个频道——好在那会儿一共也不过两个频道,新鲜过几天后,父母便懒洋洋地懒得去碰它。可那天却例外,父母早早吃了饭,把电视端端正正放在屋外的场子里,周围没有电视的邻居,也仿佛约好了一般,端着饭碗,围了一圈,看总也放不完、早已成了祖国旧貌的《祖国新貌》。
男排,第四届世界杯外围赛,中国对韩国——当时是叫做南朝鲜的,老牌亚洲冠军——。当时中国队的实力,似乎公认是要差一些的,且又是客场,很难胜。
“不过,我们有汪嘉伟,也许能赢呢!”
邻居们啧啧道。汪嘉伟,据说可以在天上飞的。
比赛开始了,零比一,零比二,接连输了两局,汪嘉伟是八号,很少上场,上场也似乎跳不动的样子,据说,他有伤。
邻居们已有些泄气了,有几个干脆低头捂上耳朵,不看也不听,每过两三分钟,才忍不住抬头看一眼比分。
可这时汪嘉伟开始飞了,他的身体似乎不受引力影响一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网上平移,在空中停滞,常常看见抢先起跳的他却在拦网对手之后下落,把球轻巧地扣在后场地板上,或者横掠网前几米,避开两三双封网的大手,将球砸在空挡里。
于是我熟知了第一个排球术语:时间差,几乎不用解释,看看汪嘉伟的动作,就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了。
场上队友似乎也被重新激起了信心,看球的邻居们也开始摈住呼吸暗中使劲,一比二,二比二,比分终于扳平了。
大家终于长吁了一口气,有的站起来活动筋骨,有的去拿来酸梅汤什么的飨客,一边看着那时罕见的诸如雷达表蓝吉列之类广告,一面等着最后的决战。
可这时电视信号却中断了:后来才知道,CCTV只租用“太平洋上空的电视通讯卫星”到十二点而已,正好打完第四局。
那时的排球还是十五分制,交换发球权,我至今不能忘怀交换23次球权为争一分,和落后到9比14再一分分咬回来的紧张刺激,始终认为那才是排球最高境界,如今的排球,不过是快餐店里的牛排,有营养而无情调而已了。
邻居们咒骂着散了,父母忙着扫地,收拾电视机,我却赶忙遛进里屋,拿出个只能听耳机的收音机去收听敌台——其实不过是中央台的短波广播,那个年代,短波总被许多人习惯地目为敌台,哪怕实际上是我台——,那时我已经开始专业法语学习,所以拥有当时孩子们很少问津的短波收音机。
信号太差,宋世雄的嗓门又太尖,不过从嘈杂的声音里,还是清晰感觉到汪嘉伟飞翔的身影,中国队一路领先,再也没有被对手反超过。
赢了!我跳起来想喊,却又立即顿住,父母早已熟睡,四周也一片漆黑。
“噼里啪啦~~”
不知什么地方竟放起了鞭炮,稀稀拉拉地,却响了很久。看来收听“敌台”的,也不在少数。
很久之后我才知道,能从中波收听广播实况的北京,当天凌晨为此游行狂欢,一些狂喜的学生点燃了被单,喊出了一直传唱至今的一声大吼:“振兴中华。”
此后汪嘉伟就成了英雄,他长发飘飘的英俊面庞,赫然出现在当时为数不多的几本彩色封面的杂志上。
大半年后的世界杯,我们又早早地期待着,期待着飞人继续飞翔,可惜,他只飞翔了10分钟,旧伤发作,让他的身影消逝了。
后来听说他的伤一直也没怎么好,又听说他和当时一位以一部电影换衣二十余套名噪一时的女影星传出恋情,最后却听说那不过是好事者炮制的一封假书信,总之,飞人沉寂了,那一年,他似乎是28岁。
女排的夺冠和连冠让媒体和观众很快淡忘了男排,飞人云云,也渐渐少有提起,尽管后来我有缘在体院看录像,发现前飞、背飞、前后交叉、位置差、空间差,几乎都用汪嘉伟的实战录像作范本。
随着世锦赛和奥运会的惨败——其实和现在动辄不能出现相比,第七、第八的名词,也实在算不得太惨——和高层对男排不满的加强,男排改组了,教练更换了,新的教练上车伊始便高喊“重头抓起”,剃去了所有队员的长发,于是飞人和他的长发一起随风飘逝,飘去了东瀛日本。
很久以后的1986年,“从头抓起”后真的从头到经常输给伊朗叙利亚的中国男排又低声下气地礼聘飞人出山,于是飞人带着一根用玻璃纤维裹住的伤指归来,虽然飞翔的身影已有些滞重,却仍虎口拔牙般地在汉城夺回了亚运冠军,然后,又翩然飞去。
再以后很多年,重振旗鼓的男排聘回飞人担任教练,一时间军威大振,成绩也突飞猛进,可再也达不到飞人当年的标尺。于是飞人又一次消逝了,再也没有回来。
至今我也没有看过比他更优雅更有效的时间差,这个名词,似乎也和飞人一样,成了尘封回忆中的零散碎片了。
飞人好像是福建人,身高不过一米九零上下,在副攻中属于矮个。打南朝鲜那场的队友,二传沈富麟,当年世界杯最佳二传,在上海队一直打到八运会;主攻陈刚,来自八一队,中国第一个过两米的排球队员,高吊天棚发球别具一格,后来似乎遭遇车祸,重伤致残;主攻徐真,忘了来自什么队,却是如今风靡世界的跳发球的始作俑者;和汪嘉伟打对角的曹平,江苏南京人,一手短平快凶狠泼辣;接应二传薛永业,徐州人,拦网拦发球,是其一绝——拦发球是早在发球权之前被废止的古董了——,这个阵容搭配齐整合理,时隔二十多年,我还可以差不多照原样回忆起来。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当年这场球,少看了最后一局,此番在马里看女排,又恰恰只看见最后一局,人生之巧,大抵如此罢。
陶短房 2004年8月29日 马里 巴马科市
远在马里很难看见中国队的比赛,即使奥运会也不过片光碎羽而已。那场荡气回肠的女排决赛,只转播了第五局,不过,已经足够了。
这场比赛双方都拼到极限,胜败都无愧于排球二字,自不待言,不过看着屏里网上,那些远在万里之外的朋友和陌生人们久违的对排球和体育的激动,却不由让我想起所看过的第一场排球转播来。
那却是一场男排比赛,那时是1980年,我不过才10岁,刚刚知道排球是几个人去打。
家里装了一台黑白电视机,简陋得甚至没有开关,只能固定收一个频道——好在那会儿一共也不过两个频道,新鲜过几天后,父母便懒洋洋地懒得去碰它。可那天却例外,父母早早吃了饭,把电视端端正正放在屋外的场子里,周围没有电视的邻居,也仿佛约好了一般,端着饭碗,围了一圈,看总也放不完、早已成了祖国旧貌的《祖国新貌》。
男排,第四届世界杯外围赛,中国对韩国——当时是叫做南朝鲜的,老牌亚洲冠军——。当时中国队的实力,似乎公认是要差一些的,且又是客场,很难胜。
“不过,我们有汪嘉伟,也许能赢呢!”
邻居们啧啧道。汪嘉伟,据说可以在天上飞的。
比赛开始了,零比一,零比二,接连输了两局,汪嘉伟是八号,很少上场,上场也似乎跳不动的样子,据说,他有伤。
邻居们已有些泄气了,有几个干脆低头捂上耳朵,不看也不听,每过两三分钟,才忍不住抬头看一眼比分。
可这时汪嘉伟开始飞了,他的身体似乎不受引力影响一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网上平移,在空中停滞,常常看见抢先起跳的他却在拦网对手之后下落,把球轻巧地扣在后场地板上,或者横掠网前几米,避开两三双封网的大手,将球砸在空挡里。
于是我熟知了第一个排球术语:时间差,几乎不用解释,看看汪嘉伟的动作,就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了。
场上队友似乎也被重新激起了信心,看球的邻居们也开始摈住呼吸暗中使劲,一比二,二比二,比分终于扳平了。
大家终于长吁了一口气,有的站起来活动筋骨,有的去拿来酸梅汤什么的飨客,一边看着那时罕见的诸如雷达表蓝吉列之类广告,一面等着最后的决战。
可这时电视信号却中断了:后来才知道,CCTV只租用“太平洋上空的电视通讯卫星”到十二点而已,正好打完第四局。
那时的排球还是十五分制,交换发球权,我至今不能忘怀交换23次球权为争一分,和落后到9比14再一分分咬回来的紧张刺激,始终认为那才是排球最高境界,如今的排球,不过是快餐店里的牛排,有营养而无情调而已了。
邻居们咒骂着散了,父母忙着扫地,收拾电视机,我却赶忙遛进里屋,拿出个只能听耳机的收音机去收听敌台——其实不过是中央台的短波广播,那个年代,短波总被许多人习惯地目为敌台,哪怕实际上是我台——,那时我已经开始专业法语学习,所以拥有当时孩子们很少问津的短波收音机。
信号太差,宋世雄的嗓门又太尖,不过从嘈杂的声音里,还是清晰感觉到汪嘉伟飞翔的身影,中国队一路领先,再也没有被对手反超过。
赢了!我跳起来想喊,却又立即顿住,父母早已熟睡,四周也一片漆黑。
“噼里啪啦~~”
不知什么地方竟放起了鞭炮,稀稀拉拉地,却响了很久。看来收听“敌台”的,也不在少数。
很久之后我才知道,能从中波收听广播实况的北京,当天凌晨为此游行狂欢,一些狂喜的学生点燃了被单,喊出了一直传唱至今的一声大吼:“振兴中华。”
此后汪嘉伟就成了英雄,他长发飘飘的英俊面庞,赫然出现在当时为数不多的几本彩色封面的杂志上。
大半年后的世界杯,我们又早早地期待着,期待着飞人继续飞翔,可惜,他只飞翔了10分钟,旧伤发作,让他的身影消逝了。
后来听说他的伤一直也没怎么好,又听说他和当时一位以一部电影换衣二十余套名噪一时的女影星传出恋情,最后却听说那不过是好事者炮制的一封假书信,总之,飞人沉寂了,那一年,他似乎是28岁。
女排的夺冠和连冠让媒体和观众很快淡忘了男排,飞人云云,也渐渐少有提起,尽管后来我有缘在体院看录像,发现前飞、背飞、前后交叉、位置差、空间差,几乎都用汪嘉伟的实战录像作范本。
随着世锦赛和奥运会的惨败——其实和现在动辄不能出现相比,第七、第八的名词,也实在算不得太惨——和高层对男排不满的加强,男排改组了,教练更换了,新的教练上车伊始便高喊“重头抓起”,剃去了所有队员的长发,于是飞人和他的长发一起随风飘逝,飘去了东瀛日本。
很久以后的1986年,“从头抓起”后真的从头到经常输给伊朗叙利亚的中国男排又低声下气地礼聘飞人出山,于是飞人带着一根用玻璃纤维裹住的伤指归来,虽然飞翔的身影已有些滞重,却仍虎口拔牙般地在汉城夺回了亚运冠军,然后,又翩然飞去。
再以后很多年,重振旗鼓的男排聘回飞人担任教练,一时间军威大振,成绩也突飞猛进,可再也达不到飞人当年的标尺。于是飞人又一次消逝了,再也没有回来。
至今我也没有看过比他更优雅更有效的时间差,这个名词,似乎也和飞人一样,成了尘封回忆中的零散碎片了。
飞人好像是福建人,身高不过一米九零上下,在副攻中属于矮个。打南朝鲜那场的队友,二传沈富麟,当年世界杯最佳二传,在上海队一直打到八运会;主攻陈刚,来自八一队,中国第一个过两米的排球队员,高吊天棚发球别具一格,后来似乎遭遇车祸,重伤致残;主攻徐真,忘了来自什么队,却是如今风靡世界的跳发球的始作俑者;和汪嘉伟打对角的曹平,江苏南京人,一手短平快凶狠泼辣;接应二传薛永业,徐州人,拦网拦发球,是其一绝——拦发球是早在发球权之前被废止的古董了——,这个阵容搭配齐整合理,时隔二十多年,我还可以差不多照原样回忆起来。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当年这场球,少看了最后一局,此番在马里看女排,又恰恰只看见最后一局,人生之巧,大抵如此罢。
陶短房 2004年8月29日 马里 巴马科市
前一篇:天国志之东王世家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