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风俗二三瞥 |
分类: 旅行篇 |
北京是这样一个地方.
它有很多让你不由得驻足留连的场景,当然你需要很奢侈地遛达着行走着,在市井中去遭遇它们。
护国寺街边站着两位年迈的正聊着着家常的老太太,装束叫做普通,形象叫做富态。满头白发在秋天的夕阳下温和地颤动着,平平仄仄的音调行云流水般的不慌不乱,透着股北京人特有的雍容劲。
背后是四合院里拥挤杂乱却满是人气的风景,成堆的蜂窝煤和洗净的被单和谐地相安无事。老太太们干完了家务活站在院门口为居委会值班,和街坊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说话,和善地、没脾气地回答着路上陌生人的问路,奇怪的是低矮破败的小院门就是削弱不了老太太们骨子里的京城气度。
这样一个场景告诉你的是一个慈祥口吻的怀旧故事,也许几十年前老太太嫁到这院里的时候,院是典型的四合小院,槐树也还嫩生生的,勤快的新媳妇在井边洗洗涮涮。当日子忽然没声息地过了几十年后,这个家如槐树似地开枝散叶,越来越旺盛的人丁把个小院挤得满满当当,当院垛起了一间又一间的灶房、煤屋,仿佛每扇窗里都有一个活生生的贫嘴张大民住着。
老太太习惯成自然地包容着几十年的生活,四合院早已名存实亡。皇城根下的人们虽然因此有了点琐碎,却并未小气,宏大高阔的京城给了它的居民一种叫做气氛的东西,使一个平凡的老太太能安然地调和生活中的不如意。
一个标着“成都小吃”的饭馆里川流不息地进出着填肚子的人,简陋的有点不那么干净的饭馆肯定不是北京人开的,但来吃饭的人却少不了北京爷们娘们。
这不是,一群小娘们呼啸着进了门。三四个二十岁左右的小太妹大模大样地叫了一堆食物,满满地铺开一桌,其中最壮实的一个忍不住让人要多看几眼:一个地道的北京妞,却长着比小伙子还粗犷的外貌,虎背熊腰,满脸疙瘩,皮色黯黑,举手投足间尽是梁山好汉的风范。当一口纯正的京片子由她粗糙的喉咙里汹涌地奔出时,我便深深惊异于同样的发音同样的腔调到了她那忽然就有了一股杀气,大有“且待我先将这厮的头颅取来”的雄壮气概。
这样的场景告诉你的是北京不仅是个出超级美女的宝地,也有着出超级痞女的风水。
做个北京人感觉真是很好,一个妞就敢长成那样,敢长成那样后还敢如此拔扈和自满自得,深深地为北京叫好。因为她是北京人就不用像开这家小店的外地老板娘那样,成天累得像只跑了几十里地的小狗,只有喘的功夫。也不用像这家店里的打工妹,被客人吆五喝六还只能低着脑袋不敢吭个大气。
北京妞像个上班族与学生妹之间的游离一伙,城市中如此的族群越来越多,可只要是京城的人物,都自有他傲视众生的道理。她可以没有显贵的父母,没有富裕的家底,没有学历没有薪水没有男朋友,但不可以没有脾气,没有个性,没有大声快活和高兴了就拍一把桌子的理由,这就是北京人。
以前来北京,凡享受车接车送,宾馆进酒楼出待遇的,仔细想来,那些个买单者大多是外地来北京混的主,真正北京人还真是没交往上几个。这回我要好好坐一下北京的公交,因早就有人给我说过,在公交车上,才是认识北京人的最好去处。
第一天刚从火车站坐车往住处,就碰上了一位叫我吃惊的大姐。
那位可爱的大姐一口爽脆的嗓音和字正腔圆的北京话,硬是引得我从人群中挤到她身边。她五十多岁了,胖墩墩的个儿,一张特北京的脸,天地方圆的轮廓,疏眉细目。按理这样的大姐不用多说,一定就是家里的贤妻良母,或是退休后文化馆里健身跳舞的常客,再不济就是棋牌室里的骁将。可人家偏偏不按常理出出牌————人是一位狂热的、正儿八经的追星族。
大姐追的不是韩星日星,更不是高鼻深目的洋人,人家追的都是地道的本土明星,而且是。。。。。有点过了气的。。。。明星。比如,刘欢。比如,某个男高音,。。。。。。
大姐旁若无人地与同伴叙述她冒着寒风曾在刘欢GG的楼下等候的故事,故事的幸福终结在于她真等到了,更幸福的是刘欢朝她们惊异地瞟了一眼,并似笑非笑了一下。。。。。。啊哈,多么滋润的、皮实的大姐,我真正地崇拜她。
来北京没几天,强烈感觉到与别处不同之处。这个到处都在施工,到处都是饭馆,到处都有崛起的豪华大厦的地方,依然在它的缝隙中流溢着一种叫做“风韵”的东西,那个东西像铿锵的锣鼓,把死水般的心打得无缘由地“咚咚”晃荡起来,很舒服很动情的。
想起一个从青岛来北京的MM朋友,曾曾语重心长地“教导”说,北京这个地方,你只要和它一起呆半年,你一定会爱上它的。天,我还只呆了四五天,我就快爱上了。
不过我的感觉大概不能算数,因为我有一半的北方血缘,就在北京附近那一块,呵呵,返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