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哉袁鹰:一张照片的联想

(2022-05-18 16:36:33)
标签:

袁鹰

作家

新闻家

分类: 人物


最近有文坛好友寄给我一张照片:98高龄的袁鹰先生躺在床上,戴一副眼镜,手捧一本《宁文笔墨》正专心地在读。

看到袁鹰先生那熟悉而又亲切的面容,我不禁感慨良多。与先生相识、交往也有几十年了,以前也时不时要去看望先生的。但近些年,因搬家渐远、杂事渐多,又因为疫情的阻隔,很长时间没去看望先生了。去年122日,我与《芳草地》主编谭宗远兄通短信,问到袁鹰先生,他说,也有几年没去看望先生了,据罗雪村说近况还不错。随后,我打电话到袁鹰先生家,男保姆接的,他说先生正在睡觉。问及身体,说先生身体还好,就是耳聋,恐怕接不了电话。我只好请他转致问候。想到叶圣陶老晚年因“耳失聪,目失明”,说:“两扇通往外界的窗子渐渐关上了”,是何等的无奈!好在从照片上看,袁鹰先生目力尚佳,能看书,就不致太寂寞。

遥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毕业后入行当编辑的我和我先生,把家安在了团结湖。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寒舍,但却坐落在这样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对于编辑来说,它得天独厚。这里毗邻中国社科院、中国作协、文联、人民日报等科研文化新闻单位的宿舍,使我们能很方便地向周汝昌、杨义、董乐山、钱满素等大学者,向严文井、袁鹰、姜德明等文化文艺界耆宿约稿和登门请教,与朝阳文化馆的谭宗远、“京城文化遗少”靳飞、严文井先生的女公子严欣久等也有一个松散的文友圈子。

袁鹰先生是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又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主席团成员,被称为脚踏新闻界和文学界的“两栖人”,在两个领域都成就斐然。他曾说:“半个多世纪的两栖生涯,一面为他人缝制嫁衣,一面为自己裁剪衫裤,忙忙碌碌,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但我至今不悔,还常常引以为荣,引以为乐。”作为小编的我,从大学时代起也开始写写诗文,将钟叔河的名言“编辑要有两支笔:蓝笔自娱,红笔编文”奉为圭臬;于是,也就自然而然地将 “两栖人”前辈袁鹰先生视为楷模。

大约是在1997年吧,春风文艺出版社约我写长篇文学传记《邓拓和他的一家》。人民日报的老人,自是我重点采访的对象。

袁鹰先生是邓拓的老部下,对邓拓有很深的感情,曾写有怀念邓拓的长篇美文。他多次接受我的采访,向我详细追忆了邓拓当年在人民日报的杰出工作,以及他在大时代中坎坷的命运。

他特别提到1956年邓拓主持人民日报的改革。那是在“双百方针”下进行的改革,提出“《人民日报》既是中央机关报又是人民的报纸”的理念;报纸从六个版扩大到八个版,增设了副刊,内容大大丰富,面貌焕然一新,出现了一些对坏现象的批评性文字。袁鹰先生正是在这个时候负责副刊工作的。他开辟了杂文专栏,特邀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等大作家撰稿,以保证专栏的高质量。遇到时间紧迫,来不及约稿,他就和其他编辑亲自动笔,散文、杂文、诗歌、小品、书评、荧屏、剧评﹍﹍,版面需要什么他就写什么。

然而这种繁荣局面没维持多久。1957年,风云突变,邓拓和人民日报也经历了一场大挫折。邓拓挨了最高领导人的骂,被迫离开总编辑职位。日后在与报社同仁的告别会上,邓拓念了一首七律《留别人民日报诸同志》;彼时情景,袁鹰先生至今记忆犹新:“他一句一句地念着,有的略加解释,如念到第三句时,他谈前几天有位老同志说他:‘书生意气未能无’,语气间有点自责,也有点自信,却一字不提两三年前那个‘书生办报’的斥责。他在台上神态安详,感情真切,一如十年来他多次在这讲台上作报告时一样,只是声调中略带一点惆怅的情味。报社的同志在台下,静静地聆听着,却是心事如麻,感慨万千。我反复吟咏、咀嚼这首诗,尤其是‘文章满纸书生累’这七个字,感到五味俱陈,这不是一般的应酬诗作,很有点像前人评诗中用过的‘深情绵邈,寄托遥深’八个字。”

他感叹道:当时上面不一致,搞路线斗争,邓拓夹在中间,难啊!对这位书生型报人内心深深的痛苦,他有着特别的感受。

后来,春风文艺出版社约我再写一本《叶圣陶和他的家人》。袁鹰先生也是叶圣陶老的拥趸,他1947年在上海当《联合晚报》副刊编辑时,就曾向叶老约过稿,与叶老和他的家人一直保持着朋友般的关系。于是,我请袁鹰先生为拙作写序,袁鹰先生欣然应允。在序《一棵根深枝繁叶茂的大树》中,他这样描述叶老和他的家人:“用‘书香门第’‘文学世家’‘编辑世家’之类的一般词汇来形容这个文化家庭是远远不够的。它的成就,它的特色,同古往今来那赫赫有名的父子、兄弟和夫妇文人相比,别有一番风光”;同时对我勉励有加:“庞旸是一位独具心机的年轻女作者。她安于寂寞的文字工作,不趋时媚俗,在时下一片喧嚣浮躁的空气中兀自寻觅清凉和宁静,将自己的眼光和心意专注于那些高尚的土地。﹍﹍

可以说,我能够顺利完成这两本长篇传记的写作,并在出版后取得不错的社会反响,与袁鹰先生的帮助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我虽然喜欢写作,但原本并没将自己定位为作家,也没想过要申请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但出版《叶圣陶和他的家人》时,责编洪钧老师一个好心加无心的失误,却将我入作协,成了作家。

事情是这样的:洪老师在印勒口的作者简介时,想当然地把我写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可当时我还没申请呢,为了不致欺世盗名,洪老师说:你赶快申请吧,按你的文学成绩,也够条件了!于是,我就写了申请,并请袁鹰先生作我加入作协的介绍人。在袁鹰先生和另一位作家的推荐下,我于2003年被中国作协接纳为会员。这虽然有点戏剧性,但的确对我的文学写作起了一种促进作用。

袁鹰先生对后辈编辑、作家,扶持、勉励的例子,不胜枚举。近读《中国读书报》汪胜文《袁鹰的文学、新闻“未了情”》,就写了他对上海儿童文学作家简平的提携。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张照片,98高龄的袁鹰先生在床上还在读南京《开卷》主编董宁文的书,这后面一定也有个忘年交的故事。袁鹰先生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长者,与之交谈,他那充满人生智慧又亲切自然的话语,总是令人如沐春风;他待人热情而坦诚,没有一点作协领导、大作家的架子。前些年过年兴寄贺年片,我和我先生每年都能收到袁鹰先生的温馨感人的贺年片;有时去他家拜访,或在一些会议上遇到,他总是关心地询问我们的生活、工作,让人心里暖洋洋的。

袁鹰先生为拙作所写《序》中,盛赞叶圣老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堪称“德高望重”,我觉得,袁鹰先生本人,也当得起这样的评价。目前先生已近期颐之年,衷心期望他老人家保重再保重,拥有一个舒心健朗的晚年!

写于20225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