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秋里的长途__以旧文为北京电报大楼送行

(2017-06-17 10:50:00)
标签:

电报大楼

北京旧事

分类: 回忆录
    随着电信技术的飞跃进步,北京电报大楼已退出历史舞台,今天就要寿终正寝了。作为从小住在府右街、皇城根一带的北京市民,还真是听着电报大楼的钟声长大的,对这座大楼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现将18年前写的一篇小文重发这里,作为对电报大楼的一点纪念吧。
    如今,作为一个北京市民,打长途电话可真是太方便了。就说我吧,不仅和外地亲友联络只须举手之劳,就是有什么要紧的事要和美国的妹妹通话,也只须坐在家里,轻轻按下那13个号码,地球那一头就会传来妹妹清晰悦耳的声音,就像对面聊家常一样。
可在二三十年前,打长途电话可远远没有这么方便。我13岁时陪妈妈第一次打长途电话,就是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
    1969年是个城里人往往乡下大迁徙的年头。我们家,先是父亲去了大西北的“五七”干校”;9月18日,妈妈和我又把初中毕业的哥哥送上了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火车。哥哥才15岁,第一次离开家,妈妈怎能不牵肠挂肚呢。可越担心越出事,大概因为兵团卫生条件不好吧,哥哥刚去一个月,就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住进了汤原县的兵团医院。妈妈闻讯那个急呀,尤其是,她也正准备行装,要去湖北的“五七干校”。那天下班后,她带着我匆匆赶到西长安街的“电报大楼”,给地处几千里外北疆的那个小医院打电话。妈妈交上单子后,就和我坐在椅子上焦急地等待。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就是不见回音。营业员耐心地解释道:我国的电信设备还挺落后,得通过市、区、县这么一站站地转接。从机房里,不断传来接线员那急切的呼叫声:“哈尔滨吗?请接汤原,请接汤原!”有好几次,似乎要接通了,可当妈妈和我急切地扑到话筒前,电话又断了。夜渐渐深了,我熬不住困,蜷缩在冰凉的椅子上睡着了。睡梦中,突然被妈妈推醒:“快醒醒,哥哥来电话了!”我一阵高兴,跟着妈妈又一次跑到电话机前。只听妈妈高声喊着:“喂?汤原医院吗?”但不知为什么,妈激动的神色却一下子暗淡下来,手有些颤抖地放下话筒,过了半天才对我说“医院说,他们那儿没有这个病人!”
    夜半萧瑟的秋风中,回家的路显得特别黑,特别长。妈妈不停念叨着:哥哥是病重转院了?还是回连队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一向坚强的妈妈脸上挂满泪水。她还反复地嘱咐我:“过几天妈妈就要下干校了,有了哥哥的消息,一定尽快写信给我!”妈妈没敢再让我打长途电话。
    就在妈妈去湖北的前一天,哥哥终于来信了。信中除报告病情外,还写了这样一段话:“昨晚护士挨病房喊:“唐金失!唐金失的北京长途!”可医院的病人中没有一个叫“唐金失”的。我一想,‘唐’跟‘庞’发音差不多,‘金’、‘失’合起来是个‘铁’字,是不是叫我呀!等我跑到护士值班室,电话已经断了。妈妈,那天是您给我打电话了吗?”
    原来,在那一站站的接转中,哥哥“庞铁”变成了“唐金失”!
    妈妈又一次流下又喜又悲的眼泪。
                                                                              (原载《北京日报》1999年11月1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