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长的送别队伍

来告别的老友多是白发苍苍

队伍中可见不少海军军人。还有不少人陆续赶来。
昨天一大早,我从华严北里中科院宿舍家中赶往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那里乘车,去向周晓平先生的遗体告别。
两辆大巴已在等候,据说从中关村发车的还有一辆,可见光是科学院去的人就很多。车上多是白发苍苍、知识分子模样的老人,也有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们都是晓平先生生前的同事、好友、学生。人们神色悲哀,惋惜着这位好人的离去。
到了八宝山东礼堂,看到晓平先生的家人和其他亲属,也见到了从他的家乡常州以及广州等地特意赶来吊唁的人们。晓平先生走得太匆忙,令所有朋友都感到猝不及防,紧接着就是无尽的慨叹。
许多人读了讣告,才发现自己认识了真正了周晓平——以前,对他们来说,他似乎只是周有光的儿子。学者、机构、媒体,各行各色的“粥粉”,人们为了周老的事情找他,都能从他那得到热忱的信任和帮助。他对父亲的学问和思想理解很深,也真诚地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学问和思想,以惠及周边的环境和我们的社会。从各地来访的朋友们,都忘不了周老那简朴而温暖的小书房,更忘不了父子俩那亲密如兄弟、如密友的动人关系。
也正因为这样,人们首先注意他的是这个身份——周有光的儿子,他作为科学家的一面却隐藏在了背后。而此时,当他独自静静地躺在了鲜花丛中,不能再与来客讨论关于父亲的学问、思想和各种事情了,人们才发现,他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气物理学家,是我国大气对流和中尺度天气动力学以及天气数值模拟研究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暴雨和强风暴数值模式与预报研究的开拓者。他曾长期深入基层,将气象学理论与一线的气象业务实践结合起来;作为国务院早期批准的博导,他为我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气象人才。由于他杰出的成就,曾获得过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周晓平先生的生平照片——可爱的少年,英俊的青年,文雅的中年和沧桑的老年,不变的是那和煦动人的微笑。人群中传来轻轻的啜泣声。
在凄惋悱恻的《安魂曲》旋律中,人们在告别大厅前排起了长队。队伍好长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少人手捧鲜花,足有五六百人自发地前来为他送行。队伍中,可以见到许多身着军礼服的军人——原来周晓平先生的大气研究工作,对我国的国防建设也有直接的贡献。
晓平先生走了,对于他的家庭,对于服膺周老的学问、思想的“粥粉”来说,一个时代结束了。但人们会永远记住他;将继续他的生前所致力的工作、事业,完成他未了的心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