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自序

(2013-01-22 12:12:42)
标签:

知识分子

文化散文集

分类: 书评、论文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接触了许多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记录和描述他们非凡的经历与思想,和他们一起痛并快乐着。这是因为我的职业——编辑,天然地与各类知识分子有着亲缘的联系;也是因为报刊和出版社的约稿——世纪之交,人们都在梳理、总结和反思即将过去的世纪,翘首以盼新的世纪能温故知新,更加美好。而知识分子在20世纪的命运,最有代表性地折射了百年风云,知识分子也自觉承担起了这梳理、总结和反思的使命。读者也许会记得,那个时期,报刊上的人物专访、“世纪回眸”一类文章特别多,传记类的书籍也出了不少。我就是从这时起,开始了对中国当代文化名人的采访与写作。

    知识分子是什么?有人定义说:他们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而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个怎样的世纪?有人概况道:20世纪是战乱动荡的世纪,是政治恐怖的世纪;同时也是知识爆炸、科学跨越式发展的世纪,是西方变得发达富裕、亚洲看到黎明曙光的世纪。在这样一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不能不是大喜大悲,跌宕起伏的。他们比以往更自觉地担当了对真理的追求与传播,亲身参加了变革社会的斗争与实践,也不能不承受戴着镣铐跳舞、背十字架前行这样炼狱般的挫折与考验。

    著名学者朱学勤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真正的知识分子往往是悲剧命运的承担者,他们要提前预言一个时代的真理,就必须承担时代落差造成的悲剧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时代需要悲剧,知识分子更需要悲剧。”

    我笔下的知识分子,多是命运多舛,却像普罗米修斯那样的盗火者。他们即朱学勤所说的“真正的知识分子”。他们中,有著名报人、记者,也有文学家、作家;有翻译家、教育家,也有画家、书法家,有人文学者,也有自然科学家。不论从事何种专业,有何样经历,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一种胼手胝足为人类进步而奋斗的精神,却是相通的。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一种财富,不应被人遗忘。他们像一本本打开的大书,读之,必能领略不同的风采。尤其是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着国人价值观的今天,读一读他们,能使我们的生活保持一种明亮的底色。

    此书名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严格来说,应用“一个编辑眼中的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来加以框定。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很多,此书只是落入笔者视野,为我所阐释的一部分。如果按许纪霖教授对当代知识分子的代际划分,本书写了三代知识分子:“五四一代”和“后五四一代”,如胡风、叶圣陶、张中行、周有光、董乐山,本书大部分写的是这两代;“十七年一代”,如阎纲、黄修己、胡锦矗、卞毓麟,也占有相当比重。书中人物,有的在20世纪已经故去,有的依然健在,也就是说,后者是跨21世纪的人。但本书所写主要是他们在20世纪的活动,所反映的也主要是20世纪知识分子的一组群像。笔者意在通过这组群像,管中窥豹般地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画像、立传,用他们的命运折射20世纪的时代风云。

    当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也不都是正面的形象。著名评论家、作家阎纲先生得知我梳理这样的主题,提醒我说:当代知识分子也分化得很厉害。是啊,在大革命的风风雨雨中,在运动不断的磨难中,在商品经济的裹挟中,不少知识分子也表现出了固有的弱点。依附强权、盲目“歌德”者有之,放弃自我、随波逐流者有之,揭发别人,聊以自保者有之,弄虚作假,拜倒在金钱面前的也有之。但本书侧重于正面的抒写,写那些堪称“中国的脊梁”(鲁迅语)的人,那些“对民族、国家命运,对人的自由精神的发展负有使命的人”(洪子诚《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以他们的明亮、温暖与那些阴冷之处形成对比。

    笔者目力有限,水平亦有限。上述初衷如能被读者认可一二,则幸甚。

    在本书付梓之际,我由衷感谢中国文史出版社为本书出版所做的努力,感谢何西来先生拨冗为之写序,也感谢读者慧目以赏,不吝赐教。

                                                                            庞旸

                                                                            2011年7月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定价29.00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