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和他的家人》再版后记
(2009-12-01 07:24:45)
标签:
叶圣陶传记文学当代人的浮躁文化 |
分类: 书评、论文 |
(昨天接到责任编辑的电话,我修订再版的长篇传记文学《叶圣陶和他的家人》已付印下厂,即将出版。现将这篇再版后记贴在这里。不为别的,只为痛感在当下,叶圣陶那样的出版家、教育家几乎已经绝迹。但作为我们民族的一种文化资源,叶老的精神,是否也会被当代的人们抛弃呢?)
本书第一版是2001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书早已卖完,但八年来,常常有人提到这本书。在读者来信中,特别应当提到重庆农药厂的离休干部张积德先生。他读这本书后,给我寄来1988年初叶圣老去世时他的一篇纪念文章,以及叶圣老亲笔信的复印件。原来,早在1943年,年仅十四岁的张积德曾与叶圣老有过多次书信交往。对这位初中学生的“投书请教”,年已半百的叶圣老一律亲笔作答,悉心指教。张先生说:“先生对莘莘学子的教诲之深情,真乃溢于字里行间,终生铭感不已!”还有河北科技出版社的退休编审董天恩,他到美国探亲,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看到这本书,“非常高兴”,特地从大洋彼岸来信,表达对叶圣老的景仰之情。他说:“感谢您为我们写了这本书。书的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笔生动,亲切感人……”。给我儿子辅导过功课的北京西城区特级语文教师张志英先生看了此书,也曾激动地对我谈起当年叶圣老给普通教师写信,答疑解惑的事。他认识的几位老教师手中,都珍藏有叶圣老的亲笔信。
这本书的另一位重要传主叶至善先生,其敬业精神,学问人品,在京城乃至全国出版界、科普界也是有口皆碑。我身在这个圈子里,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对这位老编辑家、老科普作家的钦佩与赞誉,听到对《叶圣陶和他的家人》的认同与鼓励。从读者的热烈反响中,我感到叶圣老和他家人所具有的那种人格魅力,是当今社会人们心底呼唤的那种永恒的美;也感到这本书的再版价值。
作为四代编辑世家、作家世家,叶家优良淳厚家风的传承,已成为一个永久的佳话,是不可多得的人文、道德传统教育资源。尤其是在浮躁之风日盛的当下,颂扬这样一种家风,无疑具有更加现实和积极的意义。因此,当中国物资出版社文教编辑室主任于胭梅找到我,让我将这本书加以修订,准备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出版时,我欣然从命。我感谢这位同行的眼光,在21世纪即将走过10年的今天,出版这样一本浓缩20世纪风云、以家史见证国史的书,确实具有独到的意义;作为文学传记,也自有其文学欣赏价值。
从本书初版到现在,八年过去,叶家又发生了不少变化:一些老人过世了,第三代人(以叶圣老为第一代算起)走过了大半个人生,第四代人成长了起来。作为一部以叶圣陶为主的家庭传记,此次修订增加了这八年中一些新的内容,还补充了叶圣老及其家人对一些社会历史现象和大是大非问题的认识与反思。对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来说,这种认识与反思是很有价值的,是一部当代家族史不能绕过去的话题。另外,初版时由于写作仓促,有些资料还掌握得还不够详尽,也有一些不够准确,甚至错误之处,这次一并补充、修改过来,使这部作品内容更加丰富,材料更加翔实,更加具有了可读性与史料价值。
我要特别感谢叶小沬、叶永和和蒋燕燕,为我这次修订,他们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和珍贵照片,多次接受采访,并审阅书稿,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也要感谢王伯祥先生的公子王湜华先生所提供的无私帮助。如果这本书能像八年前初版时一样,得到读者的认可与厚爱,那笔者会感到由衷的高兴——不是因为我有什么生花妙笔,而是它将再次证明,叶家这棵根深、枝繁、叶茂的文化大树,在今天仍能为读者带来我们所需要的清新与荫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