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六)

(2008-12-22 12:46:28)
标签:

差旅撷美

图片散文

分类: 游记

东方威尼斯--绍兴水乡(下)

乌篷船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六)

  来到绍兴,不能不坐乌篷船。

  绍兴有“三乌”:乌干菜、乌毡帽、乌篷船。三乌里乌篷船占了两乌,因为划乌篷船的舟子,大都戴一顶乌毡帽。

    乌篷船,寄托着周氏兄弟浓浓的乡情。在《社戏》里,鲁迅写儿时要去邻村看戏,没有乌篷船去不成,急得要哭,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一艘白篷船。到了赵庄,“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坐白篷船来的“迅哥儿”他们,不愿与“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为伍,而是停在一旁远远地观看。
    周作人写有怀念故乡的散文《乌篷船》。他说:“在我的故乡”,“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他详细描述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小的为脚划船,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骇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 。
  现在绍兴的乌篷船,都是周作人所说的“小船”,也就是“仿佛是在水面上坐”的小小的脚划船。我和DD在石门桥附近一个码头上,就租了这样一条船,上船必须马上坐下,站起来换位置要特别小心,弄不好会翻到水里去。船夫五十开外,只见他手持一桨,足蹬一桨,手脚并用地开了船。其实真正的动力还在脚上,手上那支桨只是用来掌舵的。
  坐乌篷船游水乡,确是人生一大乐事。对此周作人是这样写的:“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殇,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可见,那时的乌篷船,不仅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而且也是行乐的工具。在乌篷船上。可以吃酒,读书,观景,睡觉,文人同游,还可交杯换盏,往来唱和。
  时间所限,我们乘乌篷船只有短短的一段水路,却也体会了其中的乐趣。小船在窄窄的,曲曲弯弯的河道上悠悠滑行,拂过两岸垂柳,把那河畔人家,石阶濯衣,歌楼瓦肆,酒旗店招,青石塘路,远方绿野等等景象,一一收在眼底。每隔几十米,就过一座造型各异的老式石桥,碧绿的藤叶覆盖在桥上。河水清莹剔透,岸边黑瓦粉墙鳞次栉比,都镶嵌在闪闪发光的河道之中。

  轻舟往来如同梭子,人在诗情画中游。

  自然,今日乌篷已非往日乌篷,我们也不是赶着去看社戏。而周氏兄弟乘乌篷船的趣味,已化作永恒的文化符号,融在绍兴的凌凌河水之中了。

                   绍兴的桥

  绍兴素有桥都水城之称,又被誉为“桥梁博物馆”。据1993年底统计,绍兴的越城区加上绍兴县,有各式桥梁5122座,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3.43座桥。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六)

  经过现代化的城市改造,绍兴的桥虽然少了一些,但仍可以欣赏到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石拱桥。人们说移步换景,绍兴水乡可说是移步换桥——春波桥,谢公桥,宝珠桥,会龙桥,凰仪桥,石门桥,蜈蚣桥……每座桥都有一个别具一格的名字,它后面是一段古老而动人的故事,一个令桥梁专家和艺术家徘徊不去的生动造型——有的桥身弯弯如新月;有的飞跨两岸像彩虹;有的是直平的桥,桥面挂下珠帘般的绿藤;有的大拱挨小拱,是拱拱相连的多拱桥。桥与河的每道弯,与河畔景物天衣无缝地融汇在一起,构成水乡一幅幅美得醉人的图画。
  
  绍兴的桥,美在古今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里。陆游一生中写过几十座桥,其中咏绍兴柳桥的诗就有十几首。他唱道:“春来无处不春风,偏在湖桥柳色中。看得浅黄成嫩绿,始知造物有全功。”(《柳》)“桥外波如鸭头绿,杯中酒作鹅儿黄。山茶花下醉初醒,却过西村看夕阳。”(《过杜浦桥》) 明代著名诗人徐渭咏绍兴柳桥曰:“六树梨花打百球,昔年曾记柳桥头。娇来靥靥西施粉,冷伴年年燕子楼。”一代文史大师李慈铭有:“一泓清绝寓园中,角巾屹然水中止。讲学同源幸得人,柳桥携手王元趾”的诗句,苦雨斋主人周作人也写过:“柳桥无复清冷水,梅市空余暗淡山。” 著名古建筑大师,绍兴人陈从周,一生中也曾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桥诗:“山里村居山外溪,湿云过岭雨霏微。小桥处处随人意,自有泉声伴鸟啼。”“人人争说江南好,多少风光系客情。一语先生须记取,水乡总是赖桥名。”绍兴的桥给了诗人无穷的灵感,桥美与诗美相映成趣,桥都与水城相得益彰。
  
  今天在这古老的石桥上,我们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桥头竹竿晾晒着被单和衣物,桥底石阶晾晒着笋干豆和乌干菜,桥下是洗菜淘米的主妇,桥上是推车过桥做生意的老汉;一个颈挂佛珠的和尚正在宝珠桥边跟农妇聊着天,从八字桥上望过去,天主教堂的尖顶与民居的青瓦屋顶形成绝佳的构图。秋日的阳光下,这一切显得是那样静谧、和谐。这也是一种美,绍兴桥畔的世俗生活之美。
  
  老绍兴骄傲地对我们说,八字桥,是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我们来看这座古桥——确实,比起一般的绍兴桥,它更加高大,不光有宽阔的桥身,光滑的石阶,桥的两端,还各自向四个方向伸出一段,形成两个大大的“八字”,正像今日大都市常见的那种立体过街天桥。这样四通八达的桥,给过桥人行了许多方便,从造型艺术上看,也是别出心裁,独具其美。我们不禁为古代工匠高明的设计水平和造桥艺术而深深感叹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