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心系汶川 |
分类: 日记 |
2008年5月14日星期三
灾后办公室纪实
今天一上班,就听说一个惊人的消息:美编室小刘在都江堰的舅妈和她的弟弟,在大地震中遇难了!顿时,大家那么真切地感到了大地震和我们感同身受的关系。大家跑到办公室询问:什么时候开始捐款?得知基金会已经让各部门于今天送去捐款时,便你几百我几百地捐了起来。过去基金会每年都要收几次不同名目的捐助款,搞得大家都有点“疲”了,例行公事而已。而这次,却是主动要捐,捐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以前。年轻人计划着去献血,年纪大的则打电话,督促自己的孩子去为灾区献血。血浓于水啊,四川同胞的死难搅得大家的心是那么的疼。
我室小杨刚当妈妈不久,她打开电脑,不断发出惊呼:太惨了!太惨了!大家围上去一看,是几幅汶川倒塌学校的照片,小学生们在废墟下成片地死亡,有几个孩子的尸体漂在河中,父母们绝望地哭着,那情景真是惨不忍睹。这次地震损失最惨重的应该说是学校。下午两点半,正是孩子们上课的时间。正在专心求知的孩子却成了震魔爪下的祭品,这些娇嫩的花朵还未来得及绽放就过早地凋谢了,怎不令人痛惜万分?!可一个女同事却有了新的的发现,她说,怎么这些学校的教学楼都倒塌了,而那些乡镇政府的办公楼却安然无恙,好好地矗立在那里?是啊,这个现象确实发人深思。学校房屋质量这样差,是不是“豆腐渣工程”?而乡镇县“衙门”却一个赛一个高大结实,难道“公仆”们就比“祖国的花朵”金贵?我想,在造这些房子的时候,“公仆”们不会想到他们的命要比娃娃们的命值钱,他们只是中国人沿袭了几千年的一种思维定势:“衙门”一定要高大威猛,风光气派,方显权利的无上尊严;而学校,只不过是娃娃们识俩字儿的地方,简陋点又有何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乡、镇,最好的建筑往往是政府机构,最差的建筑往往是学校——建在破庙、危房里的学校屡见不鲜。
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却恰恰相反:最高大恢弘的建筑往往是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这些公共文化设施,而政府的办公场所一般却比较将就。我在美国,常常看到那些大中小学校有着令人羡慕的漂亮校舍,各种先进的学术、文体设施一应俱全,而郡县市政府所在地,常常不过是极普通的房屋或一些很旧的老房子。英国首相府的唐宁街10号,在有些中国人看来,大约是过于寒酸了。但这正反映了这些国家人们的一种观念:政府办公楼和那些文化设施,都是纳税人的血汗。公职人员花老百姓的钱,没必要讲排场;而学校和公共文化设施是直接为民众所使用所受益的,理当建得好上加好。说到底,还是一个“官本位”、“民本位”的问题。
当然在震中区域,几乎所有的房子都倒塌了,那学校自然未能幸免。但如果有的房子倒了,有的房子没倒,那先倒的绝对不应该是学校。透过四川大地震什么房子先倒,我们中国人真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继续跟卧龙联系,可就是联系不上。新闻里报道,都江堰到卧龙的213国道因为山体滑坡严重堵塞,救援队正在日夜奋战,但环境太险恶了,施工进展缓慢。真令人揪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