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夏行3

(2007-09-01 13:26:16)
标签:

随笔/感悟

天下黄河富宁夏

回族风情

分类: 五七干校
 

200786  无题

    今天开一天会。意外的,我来之前我仓促交卷的论文竟得了个优秀论文奖。明天就该去中卫市参观游览了。我来之前就有个心愿,争取回干校旧址看看。然而向当地的同行和旅行社打听,谁都不知道有个“潮湖农场”。大武口、西大滩这些地名他们是知道的,离银川并不远;也知道那一带有个著名的沙湖风景区,还有个“前进农场”,但一说要找“潮湖农场”,谁都摇头。看来,我只有求助于在北京的干校老同学,让他们帮我联系石嘴山市人大常委会的人。因为前不久,石嘴山人大曾派人来北京找过干校当年的知青,还要搞个联谊会。联系上他们,还愁找不到干校吗?

 

200787  天下黄河富宁夏  回族风情

    今天的节目,是参观回族风情园、游览沙坡头和草原篝火晚会。

    旅游车上,导游小李热心地向我们介绍宁夏地理特点和民族风情。

    小李是银川郊区长大的汉族姑娘,刚从江西一所旅游学院毕业,当导游还不到一个月。显然,这个朴实的姑娘很想把这份工作做好,出发前做了许多准备。一出市区,她就从古到今地为我们介绍起了宁夏平原。她用本地方言唱了一首民谣:

   “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有贺兰山。年种年收水浇田,金川银川米粮川。”

    民谣唱出宁夏平原富庶的一面。银川附近有面积广阔的平坦土地,黄河在这里安静平缓地流淌,浇灌着两岸的农田。因此有“天下黄河富宁夏”,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宁夏引黄灌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至今留有“唐渠”、“清渠,这些古渠仍在造福一方人民。

    车行宁夏大地,窗外一片良田整齐、渠道纵横的景象。水稻、玉米,绿油油的,长势十分喜人。我们当年的干校,就属这片河套地区。虽然周边尽是大片的盐碱戈壁和沙漠荒滩,但干渠支渠所到之处,也是别有一番气象的。下水田插秧,扛着铁锨看水浇田,秋季收获金黄的稻穗,是干校老老小小最主要的功课。黄河水养育了我们,黄河,确实是我们的母亲河。

    小李向我们介绍起了“宁夏五宝”,这是令所有宁夏人津津乐道的。“五宝”是宁夏的五种土特产,有“红、黄、蓝、白、黑”。“红”是枸杞,据说曾是明清王朝的“贡果”。如今宁夏枸杞全国闻名,上了家家户户的饭桌,其价值自不待言。“黄”是甘草一味中药。其性平味甘,有解毒、祛痰、止痛的作用。宁夏甘草有“黄宝”“西正草”的美称,是甘草中的上品。 “蓝”是贺兰石,据说13亿年前就在贺兰山中形成了。贺兰石石质细密,坚而不脆,呈天然深紫和豆绿两种颜色,有的还夹着玉带、云纹、眉子、银线、石眼等,雅趣天成。用贺兰石制成的贺兰砚,坚硬而有色泽,具有发墨、存墨、护毫、耐用的优点,因此又有“一端二歙三贺兰石”的说法。“白”是滩羊二毛皮。滩羊在贺兰山山麓的草滩放牧,已有数百年历史。早年皮毛商人在皮板上盖上“滩羊”货章,年长日久滩羊取代了白羊。滩羊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裘皮羊。二毛皮是以三、四月龄的小羊皮制成,其毛穗色泽晶莹,毛质细润,自然弯曲,有如起伏的白色波浪,俗称“九道弯”。用二毛皮制成的皮袄,非常珍贵。至于“黑”,有两种说法。一是发菜发菜是地球上最原始古老的低等藻类,据说很有营养。因为和“发财”谐音,便成为东南亚各国和我国广东、港澳地区宴席上的珍宠。然而采集发菜对自然植被破坏极大,以至于当地政府已经完全禁止采集并禁止市场销售了。因此人们说到“黑宝”,更愿意采用第二种说法——,被称为“太西乌金”的太西煤。太西煤是品质优良的无烟煤,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它不仅是优质燃料,而且是一种珍贵的化工原料,在国际市场上独占鳌头,远销日本、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英国、德国等国家。

    对我来说,这“宁夏五宝”并不陌生。三十六七年前,当我作为干校子女在这里生活时,就常听大人念叨当地民谣:“西大滩,三件宝,枸杞煤块滩羊袄”。那时,干校的果园里种着红宝,干校的草地上放牧着白宝,挖渠时能大量挖出黄宝,家家户户的火炉里熊熊燃烧着黑宝,只有蓝宝,属于文房的玩物,虽然被干部和知识分子天然地喜爱,但在那“大革文化命“的年代,显然不合时宜。(也许正因如此,它才没和满地都是的甘草一起被列为西大滩的宝贝吧?)直到前天去贺兰山看岩画,我才一睹“蓝宝”真容,并在售旅游品的小滩上买了几个小小的贺兰石刻件。(至于发菜,那是经济发达后的奢侈品,在我们那个备战备荒的年代,听都没听说过)

    小李还热心地为我们介绍回族的历史和习俗。是啊,在宁夏,回族人口占百分之七八十,就是在移民城市银川,也占到了45%。来到宁夏,当然要多了解我们的回族同胞了。从饮食到节日,从婚俗到葬礼,这个小姑娘还真说了不少回族知识。但说到“回民为什么不吃大肉”时,少不更事的小姑娘却出了纰漏。大概是为了把解说词说得生动吧,她讲了关于这个话题的三个传说。当即,车上宁夏少儿社的金社长就把她叫去,做了修正。金社长指出,首先,你说的这三个说法并不准确,是讹传;另外,这样谈论这个话题对回族同胞是不尊重、不严肃的。小姑娘红着脸,承认她是从网上看到的这些说法,并向在座的回族同胞表示歉意。金社长是回民,又是回族文化研究专家,他对这件事的纠正提醒我们,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尊重,应该建立在深入学习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仅凭一知半解就妄加言说,即使是出于善意,也许会伤害对方的民族感情,是不可取的。

    回族风情园到了。这是一座恢弘、洁白的建筑,从外表看,很像一个巨大的清真寺。主建筑前,有个宽阔的广场。门廊上方,镶嵌着代表穆斯林文化的美丽图案。

    进入展厅,一位身着漂亮回族衣裙的少女迎上前来。她是我们的讲解员。展览内容很丰富,从回回民族的起源、历史沿革到其宗教、文化、民俗,从重大历史事件到回族杰出人物,真是应有尽有,加上珍贵的文物和传神的雕塑,使我们接受了一次生动的回族文化洗礼。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那位女讲解员,她在解说中时时插入回族的民族语言和阿拉伯语,令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讲解古兰经时,她还用阿拉伯语颂了一段经文,语音美妙动听,使人顿生肃然起敬之感。我还注意到,这位姑娘讲解时一直是倒退着移动位置,这就使她始终面对观众而不是给观众背影。这个细节体现了周到的礼仪。参观后我问姑娘是不是回族?哪里毕业的?她说,这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回族;她毕业于宁夏经学院。怪不得她的阿拉伯语说得这么好。

    我们上车,去往下一站。我对坐在身边的导游小李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当导游,可不简单。应该多跟这里的讲解员学学,这里的解说词,也应是最正宗的。小李听了,连连点头称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宁夏行1
后一篇:宁夏行4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