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生百味草根 |
分类: 生活杂感 |
?/P>
我们这个小区在京城最南边。小区里有大报社和教育局的宿舍,也有西城“金融街”的搬迁户,因此居民成分挺复杂,知识层次、社会阶层参差不齐,很难用当下有人爱说的“高尚小区”和“低端居民区”来划分。现在不是老说要构建“和谐社会”吗?到我们这个小区来看看,无论什么社会背景、收入层次的居民,都在这里相安无事,其乐融融地做邻居,也算是有点“和谐社会”的味道吧。
五六年前刚住进这个小区那会儿,我还骑车上班。路远,车爱坏,小区里唯一的修车摊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修车的是个高个、皮肤黝黑的“老头儿”,爱说话,手上勤快嘴里也不闲着。一来二去我知道了,他也是西城来的搬迁户,在西城胡同里住时就干这个。他老伴在小区门口卖毛鸡蛋,老两口用辛苦赚来的微薄收入,供儿子上高中。“老头儿”修车技术不错,活做得细,服务态度也好。有一次我临时出差走得急,压根忘了修车的事了。5天后回来才知道,他天天把车推回他那本来就不宽敞的住房,又天天推出摊来等我取,弄得我很不好意思。从那以后,就似乎和这“老头儿”多了几分亲近,每回修车,有事没事都要聊上一会儿,称呼也从“师傅”改成了“大爷”,儿子去打气,我都嘱咐他要叫“爷爷”。
修车这活挺辛苦。夏天,他光着黑油油的上身,满脸是汗,也不能用油污的黑手去擦一下;冬天戴着大棉帽、穿着破大衣,在外面一冻就是一天。为了多赚点钱,他春节都不休息,大年初二就开始出摊了。那形象,真像是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然而我发现,和别的修车的不同的是,这“老头儿”爱看书。没活儿的时候,他手里总是拿一本书,聚精会神地看,内容嘛,好像主要是通俗的历史小说或章回小说;还似乎对我们这些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人挺感兴趣,常跟我打听什么新闻啊写作方面的事。我不由地问起他在哪读过书,这一问,才使我大吃一惊:原来,他根本不是什么“老头儿”,而是“老三届”的下乡知青,比我那“六九届”的先生也不过就大三岁,当年也是去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而我先生他们那些后来上了大学,在大机关、大报社工作的“兵团战友”,正当人生盛年,至少不会被人看成“老头儿”。
他还告诉我,他的老伴,那个卖毛鸡蛋的老妪,是他在兵团时娶的当地姑娘。我感慨:不同的生活境遇,竟使人在外形上也能差异这么大。
从此,我对他的称呼,又从“大爷”变成了“师傅”。再后来,家里买了车,我不用骑车上班了,去修车摊的次数也少多了。偶尔去打个气、换个气门心什么的,还免不了要跟这位大哥聊一聊。我知道,他们夫妇俩终于把儿子供得大学毕了业,当上了教师。这下老两口该松口气了吧?但是不,他俩还是那么起早贪黑地干。“还得给儿子攒钱买房娶媳妇呢!”他带着豪气对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