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说了“过了七十二拐,险路不需看“,318就从怒江大桥一头扎进了险象丛生冷曲峡谷。
怒江大桥
怒江大桥看上去不长,但此地建过三座桥,可见是咽喉之地。我们过的这座桥还建成不久,老一点的卫星地图上还没有这座桥。
对面的桥是老一点的桥,看上去还很新,但废弃了。 图片的右边有一个孤独的桥墩,这是上世纪60年代的老桥留下的。
据说浇筑这个桥墩时,一个小战士掉了下去,被发现时已经和水泥凝固在一起了。这个桥墩成了小战士的纪念碑,也是所有修路英雄的纪念碑。现在进藏的人们会在新桥的栏杆上摆上祭品,祭奠这位小战士。
图片中的山洞就是通往第二座桥的,看上去山洞不大,估计第二座桥梁也不太宽。
怒江大桥西没有像澜沧江西岸那样立刻走盘山高路,险象100多公里峡谷的山体河流结构造成频发的地质灾害。
过了怒江大桥,“老虎口”立刻给了一个下马威。我看过一个视频,视频中up主过桥后遇到堵车,而且当时下着小雨,他祈祷着不要被落石砸到了。

路边的崖壁虽然不再突出,但陡峭的山崖是古代的河床,就是一堆松散的鹅卵石和沙土,经不住雨水的冲刷和轻微的震动。
十几天前下雨滑坡留下的痕迹
不要在雨季走318,如果在下大雨时被堵在这条峡谷里,会感到危险就要降临的无助。但是常年在这条路上跑运输的人,还有抢修公路的人员,却没有选择。
这条小河叫冷曲,是怒江的支流。
资料说冷曲峡谷位于喜马拉雅、横断山、念青唐古拉山三大山脉的交汇处,岩体挤压强烈。冷曲河谷只有110公里长,但落差却有3000米,河道下切强烈。怒江至八宿西的冷曲河段是川藏公路上地质灾害最密集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我们幸运地是没在峡谷中碰上下雨。
八宿县城附近,山谷稍宽阔,复杂的地貌也展现出丰富的层次和色彩。
进入八宿县(海拔3280)
八宿县第二小学

福州市援建的新小区

八宿西边的公路正在改道施工
马上要翻越安久拉山垭口了,我们在冷曲难得的宽阔河谷休息了片刻。

河谷上游拐弯处是平缓的草坡
安久拉垭口海拔4486米,被誉为318上最平缓的垭口,不知不觉就上来了。神奇的318,在紧张之后,总有一段舒缓的轻音乐给人减压。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离开了冷曲,路边遇到了几条不同的小溪,它们都是冷曲的支流,它们也将汇入怒江。
前方出现一个湖泊,地图上标着白衣错。我们就此告别怒江流域,过了白衣错看到的水域就属于雅鲁藏布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