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住在青旅
文/缎苏
(五)
在旅途中吃饭和住客栈,时不时总会遇到有趣或投缘的老板。
比如阿芯。至今我仍记得站在丽江四方街,她满头小辫子一身军绿出现在我面前的模样。住她家的第一晚,居然是跟她和闺蜜挤她的大床。感冒发烧的我吃她的红糖姜茶,睡得晕晕乎乎。她与闺蜜低声聊着秘密,完全不避开尚属陌生的我。住了店还蹭了饭,大概因为没有另行占用床位,吃得也不多,也可能是打电话时我提起曾经住过她家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等数个名字,反正告别时她居然分文不收。从此成为朋友,一直互相关注着走下来,算一算已经十年了。
再比如小余。当年小余饭馆在旅游论坛大有名气,我去元阳时特意寻到那里。小余是重庆女子,豪爽大方。那顿饭,印象深刻,我一个人吃了油炸排骨,蔬菜汤,小碗米饭,才花了6元,即使在十一二年前也便宜得不像话。时隔不到一年,和朋友再去,小余也开了简朴的小旅社。在那里吃住,饭馆和旅店相隔还有一段距离。因为看梯田晚归,小余把准备好的火锅端上来后,已到饭馆打烊时间,她索性关了大门,把钥匙留给我们,让我们吃完自己锁门再回旅店。很多年过去,再没去过,但我一直记得她。听说她也还记得我,跟去过认识我的朋友念起过。
可乐更不用说了。我们是先认识,她才摇身一变,变成束河小镇上幸福的客栈老板娘。现在又摇身一变,变成在大理古城开夫妻店卖绿色环保鲜花馅饼的养生人士。
当然还有很多,也许也印象深刻,但基本都是一面之缘。
只有驼峰,住太多次,也见太多面。没见过老板,或者见过也不知道,总之住到服务生都认识都记住的程度。以至于再走到服务台,有的会笑着说:你又来啦?有的则像跟家里人打招呼一样:回来了?甚至有的还没登记身份证就直接说出全名。而我自己也是,上完三层楼,迈进大门,看见粉蓝色沙发的大厅,就觉得一阵亲切感扑面而来。
话说之前,在网上看评论,好的不少,但连着见几则说接待特别冷淡,有的只对老外笑,等等。曾经心生怯意,换了其他的预订。不曾想那次到达太晚,完全分不清楚方向,电话预订的也不算热心。突然想到以前就路过的驼峰就在附近,大体位置有印象,就直接奔了过来。
还好,大家都很有礼貌。说不上热情,但肯定不算冷淡。跟几个面熟后,每次见面都是笑容可掬。
只知道其中一个女孩的英文名,Jane,因为她接待我的次数最多。她长得有点像我见过的谁,但一时想不起来。有时她会戴个兔子长耳朵的发卡,好有趣。我会轻声唤她的英文名,拖得有点长,因为英文太糟,没信心。她总是能捕捉到,马上应声。
高个子的男孩也很有意思,虽然个头很高,却经常露出腼腆,笑得很害羞一样。我第二次去的时候他也在服务台,第三次入住,他问我:你好像之前来住过?他突然留了很长的头发,没两天又剪短。我夸他,剪短精神多了。天冷要加被子,他一路小跑着取来给我,一副快乐工作的样子。
还有那个高个子的女生,脾气很好,笑容淡淡的,挺有耐心。就是她,我第二次来,她便说出了我的名字。
当然也有不太爱理人的。我刚想笑笑,人家很没表情,我赶紧捂住自己的笑容,不绽放。虽然有点尴尬,但也不难过。人不就是这样吗?不会个个都顺自己眼。
有时我在大厅发呆时,就会看着他们,想他们为什么在这里工作呢?他们英语口语都特别好,任何一个都能跟老外流利对话。然后又想,在这里工作也蛮好,每天都能见到新面孔,流程好像是重复的,但感觉可能一直是新鲜的。这样的工作,不是也挺有乐趣挺享受吗?没准人家也奇怪我,又不去景点又不去玩,每天一个人这么傻呆着干嘛呢?不无聊吗?
哈,这么想着,便觉得好有意思。突然也很想很多朋友。什么时候是不是该去看看小余?听说她也开青旅了,就开在梯田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