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东纯
孙东纯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699
  • 关注人气:13,9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后间隔年”的一些思考

(2013-03-25 22:41:48)
标签:

间隔年

后间隔年

旅行

回归

文化冲击

旅游

分类: 旅行杂谈

2008年初,我在网上开了一个名为《迟到的间隔年》的帖子,分享一年多在国内外“间隔年”的点滴,后来帖子被出版成同名书籍,据说目前已追印了二十多次,之后还获过奖,我又被冠以所谓“中国间隔年鼻祖”之“美誉”,于是乎有些人管我叫作家,编辑们称我为孙老师,感觉犹如一伪知识分子,颇是不好意思!

不管如何,“间隔年”的概念的确是传开了。

一个东西传开传远了,初衷可能就很难保持始终如一。曾经有媒体因为一个“私奔”的专题邀请我接受一些关于间隔年的采访这件事就让我觉得它多少有些变了味,至今耿耿于怀;又有一学生模样的网友看完《迟》中我和家里姑娘沙弥香邂逅的故事后扬言学好英语,因为这样方能泡上日韩美眉;更有甚者,听说有过一高中生偷家里的钱外出旅行,也同样美其名曰间隔年;更多的是网络上为数不少的间隔年宣传活动,其中就不乏一些煽情、不负责的间隔年出行口号,似乎除了旅行就别无他事可做、似乎不上路人生便不完整,一下子踏实工作反倒成了另类,风餐露宿的流浪方是正道......这样也不好,毕竟,间隔年与私奔无关、与出逃无关,当然,和泡妞也无关。

现在关于间隔年回归后对生活不满、迷茫的例子并不少见。出国旅行已不再新奇,出国当志愿者也没什么了不起的,间隔年的梦想并不难实现,难以实现的是对其寄予的过多不切实际的期望,这些期望当中其中有多少是误读有多少是误导无从知晓,但我们疯狂地鼓噪蠢蠢欲动的心,亢奋十足地踏上远方,分享路上攻略信息和一切的喜怒哀乐,而回归以后的生活似乎很少人在关注,而“后间隔年”恰恰是间隔年的重心所在:出走是为了更好的面对。

间隔年与其说是让人看到一个新世界不如说让人遇到一个新的自己,我们在路上自我认知,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回归了才是实践的开始。于是,如何克服间隔年回归后的“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又如何将路上的感悟应用到生活当中,可能又是一个课题。

100个人的间隔年就会有100个故事。每个人都不一样,收获、感悟也就不一样,将收获感悟融入到原来的生活中,便是种新的生活。这种融入的过程是个方法论,说起来可长可短,也因人而异。

有些对间隔年有兴趣的朋友也对“后间隔年”生活感兴趣,间隔年路上的奔放自由和惊心动魄都没有后间隔年来得实在,所以关注别人的后间隔年生活再确定自己是否应该过间隔年虽有种价值取向提前论断之嫌疑(因为间隔年可能正是改变价值取向的旅途)但也无可厚非。

所以常有人问起我的现状。我的后间隔年因为来了日本感觉没了参照性,毕竟间隔年后还是要回归的,我的情况是还没完全回归便又重新适应,这虽不意味着我的后间隔年时光顺风顺水,毕竟在国外生活也有它的难处,但对于那些想从我这里找到方法开始后间隔年新生活的朋友我总觉得颇具压力不敢开口。

有机会我还是希望可以分享这些年在日本的后间隔年时光的,更希望能拜读别人的后间隔年故事,分享总归是种快乐。只不过故事总归属于编写的人,自己的故事要自己来编写。间隔年是这样,后间隔年也是这样。

你的间隔年如何过,你的后间隔年时光又过得如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花季
后一篇:每一次出发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