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间隔年》的一些摘录
(2011-01-15 21:13:09)
标签:
迟到的间隔年摘录 |
分类: 迟到的间隔年 |
这阵子看到网上有朋友常常引用《迟到的间隔年》一些片段,最多的无非就是那句" We don't need your help, but
you need to be
here."了,还有noriko的“旅行找不到答案论”。将近20万字的书,哪怕可以有一句话可以给到别人一个微笑的感动,也是件欢愉无比的事情。
不过我想大概每个人读起来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吧,对于我来说,闭上眼睛回忆起整个旅途,可能以下一些片段甚为印象深刻,在此分享:
当初觉得这个概念很酷,可以出来玩,又可以做义工,虽然不包膳食和住宿,西方一些组织安排的间隔年甚至还要收费,但“义工”这个词怎么听起来也都还是一个很高尚的概念。这就是我当初决定过间隔年的动机,虚荣、卑微!说到底,我并不是为了商业考察,不是为了增加知识,也不是为了研究各国的园林设计风格,更不是为了奉献我自己的劳动力去帮助别人,纯粹为了试一试,玩一玩,仅此而已。
既然如此巧合地住在《伊莎贝拉》的地方了,反而觉得今天要不要去“寻找伊莎贝拉”已经不重要了。那么,我们应该去哪里呢?当我有这个想法的时候,突然感到一身的轻松,意识到了我不用再为今天的计划而生活,我的计划都可以随意改变,只要我喜欢。从常规的城市上班生活走出来,突然闻到了自由的气息。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些东西,计划得如何周全,它却不会发生,有些东西,即使漫无目的地游走,它也会发生在你身上。
我并不怕一个人的旅行,怕的是迷失了自我,我可习惯一个人的孤单,不能习惯的是找不到东西慰藉心灵,我可以放弃自己拥有的东西,但不能没有这次的间隔年,我当然也可以两手空空回家,但不能带着空虚的灵魂……
如果你不停地走动,那你就是不断地感受不同的文化,然后不断适应那种文化,但是如果你在一个地方待更长的时间,可能可以更好的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旅行是寻找不到答案的,它只会让你多了选择,甚至更加迷茫,但完全值得。
我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节省的,而且陶醉在这种无奈的节省喜悦当中的呢?果真是因为我没有钱吗?
旅途将近三个月,我究竟干了些什么?我住廉价旅馆,看《寂寞星球》,参观旅游景点,除此之外我什么也没有做,我只是在做着一个普通背包客在做事情而已,而问题是对于这样的旅行,我已经没有了满足感,我在做的事情跟以前的任何一次旅行没有两样。
We don’t need your help, but you need to be here
我们始终都要回到属于各自的地方那个,我们在路上相遇而又注定分开,而我的旅途当然还得继续走下去,下一个地方去哪里都不知道。旅途中的相逢终将只是美丽的回忆,旅途上的人都是如此感性以至于有时候忘记了分别的几率。茫茫人海之中,相逢算是缘分,分别却也是理所当然。路上多少可爱的人一生中可以见上两次?
在这条生死轮回的恒河的边上,想着生命的不同存在方式,似乎更加肯定了我自己的选择,虽然我放弃了很多东西。身上的钱已经少的可怜,可是比起在广州工作有收入时大吃大喝的日子,我此刻的心却踏实平静许多。
泰姬陵的背后富含着着多少的建筑技术价值、考古价值和宗教演变的历史价值。可我总归不是建筑师、考古学家或者神学家,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旅行者而已,能够近身观看名胜古迹旅游景点固然好,但这终归不是旅行的重点吧,我是这么想的,可能只是一个贫穷的旅行者自我安慰的方式。
我侧起身子,用被子把整个人都盖住,在里面放肆地哭泣。我想起了我的家人,想起了对我百依百顺的母亲,对我慈爱有加的奶奶,甚至严厉的父亲。小时候生病时,妈妈总会煮上我最喜欢的方便面端到我面前一口一口地喂我吃,那个时候我可以不做作业、看多久的动画片都没关系,父亲也不会有意见,因为我生病了,那是生病的特权。而此刻,在一个离家遥远的沙漠小镇里面,我只能自己照顾自己,独自承受着这一切的苦痛。原来我并不是什么坚强的人,我甚至在此刻不想坚强,而只想感受被亲人关爱的感觉。
有时候我总是会以“井底之蛙”的立场来看待在路上遇到的陌生人,并以“无所不知”的姿态自居,似乎对他们的简单想法感到怜悯和同情,认为他们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看事物的高度,没有全球视野等等林林总总的东西。
可是有时候认真想一想,“聪明反被聪明误”,抱着自己固有的一种价值观念出来远足本身就是一种不大好的姿态,至少抹杀了自己学习收获的权利,就连商业考察也还不是抱着一种了解对方的考察形式出现的,我们这种无名小卒以所谓“间隔年”之名出来远足有什么资格所到之处指手画脚的呢?
可是每一次从远方,带着那一点生命的感悟,心灵的触动回到现实,自己稍微有点改变了的价值观泡浸在大众的价值观里面,不用多久便又消失殆尽了。所以,每一次出游回来,当自己在餐桌上夸夸其谈地告诉朋友自己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时,我的内心很清楚,那只是我心灵短暂的休息而已,回到现实,一切都得按照它的规矩来办事。每一次旅行回到现实当中,我得到的只是困惑。路上的“自由”回到社会变得不切实际,于是工作,可是工作之余却在怀念路上的感觉,可是我又没有能力一直都在路上,又或者说没有放弃社会提供的物质诱惑。
我们的上一代人因为“穷怕了”,所以拼命赚钱培养了我们这一代人,而我们这一代人因为没有尝过穷滋味,于是开始不安分于朝九晚五的“赚钱”机器。八十后开始尝试挣脱社会的束缚,走一条自己的道路,可是我们却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我们早就已经迷失。
“上帝就好像一股能量,一股你能够用心感觉到的能量。比如一天早上醒来,你突然感到莫名其妙地平静、安详,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有时候选择为善,有时候选择为恶,那是我们的事,可是这股能量总是教我们为善的……”
我们都是俗人,不是伟人。这个世界上的事可以想,想不明白就别想,就那么回事儿!
如果我今晚会死去,我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
6月29日,我想应该也是平淡无奇的一天。天气、景色,发生的事,出现的人,去的地方,做的事,没有一件特别的。可是那天我坐在阳台的椅子上,看着美丽的大山,心里却有这一股莫名其妙的安逸。望着对面的大山,眼泪哗啦啦地流了出来,不是喜极,不是伤悲,而是一种心灵平安的感恩。那天,我想我打开了心扉将上帝接进了我的心里。
在路上,可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吧。不管她是不是在前往中亚的路上,带着多少的回忆、伤感甚至逃避,我想,“在路上”永远都是一个审视自我的好地方。
世事有时候很奇妙,做了一个决定便否定了很多的可能,却又诞生了其它的可能,产生预期不到的结果。
我的妈妈当初连间隔年是什么都不知道却没有反对我的决定,也从来不没有奢望孩子可以从中获得什么,这位听说过西藏却不知道阿里的母亲,便一直都是以这个简单的原则来衡量孩子做出选择的价值的---只要我开心就好了。
我想几年前那个对西藏充满狂热却又带着几分学生稚气的我,绝对想不到几年后的今天,我住在拉萨藏人的民房大院,和一个日本姑娘共赏日落美景吧。
未来,谁也不知道。
对于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在间隔年的路上学习“爱”,而在我接下来的人生旅途里面,我要将这份“爱”,带给我的妻子、我的家人,带给身边的朋友,带给这个世界……
不过我想大概每个人读起来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吧,对于我来说,闭上眼睛回忆起整个旅途,可能以下一些片段甚为印象深刻,在此分享:
当初觉得这个概念很酷,可以出来玩,又可以做义工,虽然不包膳食和住宿,西方一些组织安排的间隔年甚至还要收费,但“义工”这个词怎么听起来也都还是一个很高尚的概念。这就是我当初决定过间隔年的动机,虚荣、卑微!说到底,我并不是为了商业考察,不是为了增加知识,也不是为了研究各国的园林设计风格,更不是为了奉献我自己的劳动力去帮助别人,纯粹为了试一试,玩一玩,仅此而已。
既然如此巧合地住在《伊莎贝拉》的地方了,反而觉得今天要不要去“寻找伊莎贝拉”已经不重要了。那么,我们应该去哪里呢?当我有这个想法的时候,突然感到一身的轻松,意识到了我不用再为今天的计划而生活,我的计划都可以随意改变,只要我喜欢。从常规的城市上班生活走出来,突然闻到了自由的气息。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些东西,计划得如何周全,它却不会发生,有些东西,即使漫无目的地游走,它也会发生在你身上。
我并不怕一个人的旅行,怕的是迷失了自我,我可习惯一个人的孤单,不能习惯的是找不到东西慰藉心灵,我可以放弃自己拥有的东西,但不能没有这次的间隔年,我当然也可以两手空空回家,但不能带着空虚的灵魂……
如果你不停地走动,那你就是不断地感受不同的文化,然后不断适应那种文化,但是如果你在一个地方待更长的时间,可能可以更好的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旅行是寻找不到答案的,它只会让你多了选择,甚至更加迷茫,但完全值得。
我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节省的,而且陶醉在这种无奈的节省喜悦当中的呢?果真是因为我没有钱吗?
旅途将近三个月,我究竟干了些什么?我住廉价旅馆,看《寂寞星球》,参观旅游景点,除此之外我什么也没有做,我只是在做着一个普通背包客在做事情而已,而问题是对于这样的旅行,我已经没有了满足感,我在做的事情跟以前的任何一次旅行没有两样。
We don’t need your help, but you need to be here
我们始终都要回到属于各自的地方那个,我们在路上相遇而又注定分开,而我的旅途当然还得继续走下去,下一个地方去哪里都不知道。旅途中的相逢终将只是美丽的回忆,旅途上的人都是如此感性以至于有时候忘记了分别的几率。茫茫人海之中,相逢算是缘分,分别却也是理所当然。路上多少可爱的人一生中可以见上两次?
在这条生死轮回的恒河的边上,想着生命的不同存在方式,似乎更加肯定了我自己的选择,虽然我放弃了很多东西。身上的钱已经少的可怜,可是比起在广州工作有收入时大吃大喝的日子,我此刻的心却踏实平静许多。
泰姬陵的背后富含着着多少的建筑技术价值、考古价值和宗教演变的历史价值。可我总归不是建筑师、考古学家或者神学家,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旅行者而已,能够近身观看名胜古迹旅游景点固然好,但这终归不是旅行的重点吧,我是这么想的,可能只是一个贫穷的旅行者自我安慰的方式。
我侧起身子,用被子把整个人都盖住,在里面放肆地哭泣。我想起了我的家人,想起了对我百依百顺的母亲,对我慈爱有加的奶奶,甚至严厉的父亲。小时候生病时,妈妈总会煮上我最喜欢的方便面端到我面前一口一口地喂我吃,那个时候我可以不做作业、看多久的动画片都没关系,父亲也不会有意见,因为我生病了,那是生病的特权。而此刻,在一个离家遥远的沙漠小镇里面,我只能自己照顾自己,独自承受着这一切的苦痛。原来我并不是什么坚强的人,我甚至在此刻不想坚强,而只想感受被亲人关爱的感觉。
有时候我总是会以“井底之蛙”的立场来看待在路上遇到的陌生人,并以“无所不知”的姿态自居,似乎对他们的简单想法感到怜悯和同情,认为他们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看事物的高度,没有全球视野等等林林总总的东西。
可是有时候认真想一想,“聪明反被聪明误”,抱着自己固有的一种价值观念出来远足本身就是一种不大好的姿态,至少抹杀了自己学习收获的权利,就连商业考察也还不是抱着一种了解对方的考察形式出现的,我们这种无名小卒以所谓“间隔年”之名出来远足有什么资格所到之处指手画脚的呢?
可是每一次从远方,带着那一点生命的感悟,心灵的触动回到现实,自己稍微有点改变了的价值观泡浸在大众的价值观里面,不用多久便又消失殆尽了。所以,每一次出游回来,当自己在餐桌上夸夸其谈地告诉朋友自己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时,我的内心很清楚,那只是我心灵短暂的休息而已,回到现实,一切都得按照它的规矩来办事。每一次旅行回到现实当中,我得到的只是困惑。路上的“自由”回到社会变得不切实际,于是工作,可是工作之余却在怀念路上的感觉,可是我又没有能力一直都在路上,又或者说没有放弃社会提供的物质诱惑。
我们的上一代人因为“穷怕了”,所以拼命赚钱培养了我们这一代人,而我们这一代人因为没有尝过穷滋味,于是开始不安分于朝九晚五的“赚钱”机器。八十后开始尝试挣脱社会的束缚,走一条自己的道路,可是我们却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我们早就已经迷失。
“上帝就好像一股能量,一股你能够用心感觉到的能量。比如一天早上醒来,你突然感到莫名其妙地平静、安详,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有时候选择为善,有时候选择为恶,那是我们的事,可是这股能量总是教我们为善的……”
我们都是俗人,不是伟人。这个世界上的事可以想,想不明白就别想,就那么回事儿!
如果我今晚会死去,我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
6月29日,我想应该也是平淡无奇的一天。天气、景色,发生的事,出现的人,去的地方,做的事,没有一件特别的。可是那天我坐在阳台的椅子上,看着美丽的大山,心里却有这一股莫名其妙的安逸。望着对面的大山,眼泪哗啦啦地流了出来,不是喜极,不是伤悲,而是一种心灵平安的感恩。那天,我想我打开了心扉将上帝接进了我的心里。
在路上,可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吧。不管她是不是在前往中亚的路上,带着多少的回忆、伤感甚至逃避,我想,“在路上”永远都是一个审视自我的好地方。
世事有时候很奇妙,做了一个决定便否定了很多的可能,却又诞生了其它的可能,产生预期不到的结果。
我的妈妈当初连间隔年是什么都不知道却没有反对我的决定,也从来不没有奢望孩子可以从中获得什么,这位听说过西藏却不知道阿里的母亲,便一直都是以这个简单的原则来衡量孩子做出选择的价值的---只要我开心就好了。
我想几年前那个对西藏充满狂热却又带着几分学生稚气的我,绝对想不到几年后的今天,我住在拉萨藏人的民房大院,和一个日本姑娘共赏日落美景吧。
未来,谁也不知道。
对于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在间隔年的路上学习“爱”,而在我接下来的人生旅途里面,我要将这份“爱”,带给我的妻子、我的家人,带给身边的朋友,带给这个世界……
后一篇:东京街头也有毛片放映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