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电视台旧闻新说:皖北历史文化之欧阳修、总结
(2012-07-31 07:23:12)
标签:
欧阳修平原淮北孔孟老庄 |
分类: 我的散文随笔 |
安徽电视台科教频道12月17日—21日21:30分播出
欧阳修八到颍州
◇欧阳修(1007-1072)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和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祖籍江西永丰,他出生于四川绵阳,那他和安徽有什么关系呢?
◇欧阳修在安徽滁州当过滁州太守,写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他一生中八次到皖北阜阳,最后终老于颍州,阜阳古称颍州,和阜阳结下了一世不解之缘,大家可能就不太熟悉了。
◇欧阳修第一次到颍州,据说是39岁,他去滁州上任的途中,经过颍州。虽然在颍州的时间很短,他却碰到一位歌女。这位歌女对欧阳修作词的歌,记得非常熟。欧阳修心中很是吃惊,戏言说,就为了这件事,今后一定要来颍州做领导。数年后,欧阳修果然由扬州改知颍州,到颍州来做知府。到了颍州,再找那位歌女时,已经找不到了。欧阳修和友人游西湖,栽黄杨,写诗作文,“海棠应恨我来迟”,空余下一腔惆怅。
◇欧阳修第二次到颍州,是43岁,这次是到颍州任职。虽然只有一年多,但颍州给欧阳修留下深刻记忆。一是举家迁颍,小儿子也在颍州出生。二是母亲生病,欧阳修又要忙公务,又要照顾病中的母亲,深感忠孝两全之苦,对人生的体会更多了一层。三是颍州交通便捷,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风景上佳,使欧阳修萌生了归隐颍州的念头。他内心里期待把颍州作为他最后的归宿。
◇欧阳修第三次到颍州,是他母亲去世,他要在颍州守丧三年。欧阳修对母亲的感情十分深厚,对未能找到妙手回春的医生也十分内疚。这三年里,除母亲的丧事外,欧阳修还整理了一些文集,做了一些学术研究工作,编辑了一些历史学著作。
◇欧阳修第四次到颍州,是悼念友人王回。王回是个学问作得很好的人,尤其擅长历史学和姓氏学。欧阳修向皇帝推荐王回,朝廷也颁发了任命书,王回这时却突然去世了。欧阳修十分悲痛,说白发人送黑发人,哪有这样的道理啊!
◇欧阳修第五次到颍州,已经六十岁了。这次是因为厌烦了京城的世态炎凉,尔虞我诈。欧阳修到颍州后,和友人游西湖,作诗文,“白首重来似故乡”。他还扩建了房宅,准备退休以后的生活。这个时候,在欧阳修心目中,最好的归老地,就是颍州了。
◇这期间,欧阳修还离开颍州,到周边游历,再回到颍州。这是欧阳修第六次到颍州。
◇62岁这一年(1069年),欧阳修第七次到颍州。这一年他改知蔡州。蔡州在今天的河南汝南,离颍州已经很近了。欧阳修启程赴蔡,路过颍州,他佯称脚有毛病,在颍州逗留了一个月。在颍州,他把他的号,由“醉翁”,改成了“六一居士”。怎么叫“六一居士”呢?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这只是五个一啊?还有一个老翁,老于这五个一之间。这是欧阳修晚年生活的表白,也流露了作者求退心切的内心世界。
◇欧阳修去世的前一年,终于能够退休,到他朝思暮想的颍州定居了,这也是他第八次来到颍州。这一年,欧阳修的学生,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来探望他。师生欢聚一堂,游颍州西湖,饮酒赋诗,非常快乐。欧阳修还放言能活到100岁,能写出更多更好的诗文,留给社会,留给颍州。但一年以后,欧阳修旧疾重发,离开了人世。去世前,他自感生命将逝,在病床上写下了最后一首诗《绝句》:“冷雨涨焦陂,人去陂寂寞。惟有霜前花,鲜鲜对高阁。”表达了一种惆怅的感情。
总结:
◇一般而言,皖北地理条件优越。这里是大平原,在农耕文明时期,这里的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非常强。到东汉时,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赶上或超过黄河流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这是社会人文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唐宋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南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的经济重要性有所下降。两宋时期,这里战争频繁,对社会经济的打击十分严重。特别是从南宋开始,黄河泛淮成为常态,淮北开始走向衰落。
◇皖北是淮北平原的一部分。这是一块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也是一块丰饶的土地,更是一块历史人文积淀非常丰厚的土地。有许多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或在这里出生,或在这里生活,成长。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言行,影响了全中国,甚至影响了全世界。
◇在这个区域中,最重要的是老庄道家文化。老庄的思想和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和儒家文化相辅相成。儒家文化管理着中国社会,老庄道家文化则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思想行为方式。
◇所以我们说,包括皖北在内的淮北地区,是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和精神之源头,是一点都不为过的。这是中国人,也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如何发扬光大,是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慎重对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