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息:评奖会纪要(2)

(2008-12-18 21:33:45)
标签:

评奖会

纪要(2)

分类: 我的最新信息

 

       安徽省首届小说对抗大奖赛(金三维杯)

             金银铜大奖评奖会纪要(2)

 

 

关于苗秀侠《屋角的战争》(中篇小说)

 

段儒东:作品视角独特,以借种生育为主线,描绘一个残疾人的悲苦命运和戏剧人生,昭示残疾人要自信、自立、自强,不能把改变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立意具有积极意义。小说叙事洋溢着乡土文化,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生动饱满,语言朴实。不足的是,小说结尾对毛凤阴魂的描写,与全文的写实风格不协调,是一败笔。

唐先田: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是,描写残疾人凄惨痛苦的命运,短人屋角和妻子盲人毛凤为了摆脱下辈儿女不再成为矮人,采取了非常之举,即借种生子,他们终于有了自己正常的儿子大树。小说写到大树不是借来的种,是精彩的一笔,说明残疾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由借种而缘起,生活又给他们带来无尽的烦恼,毛凤不忍耻辱,投河自尽了。小说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缺点是前后艺术风格不统一。

季宇:这是一个借腹生子的故事,株儒屋角为了繁衍健康的后代而请一个贫穷的单身汉为其生子。于是,两个男人的战争由此展开。这是一个关于道德和尊严的故事。两个男人内心的善良折射出了人性的微光,使小说充满了暖意。作者对于皖北的民风民俗较为熟悉,语言生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不足的是,新意不够。

王达敏:《屋角的战争》是侏人屋角与粪箕争夺“父亲”合法性身份的战争。屋角是儿子大树的养父,真正意义上的父亲,粪箕则是在等价交换下被屋角借来生育的替身,因而只获得干爹的名分。小说出奇制胜的亮点在最后一章,当粪箕生育意义上的父亲身份被否定之后,升起的则是爱和善对血缘关系的超越。擅长乡土叙写,地域文化特色明显,有令人称道之处。

刘祖慈:说的是一对先天残疾夫妻,为了生养健全的后代,向邻居“借种”的故事。这自然是中国民间最为不耻的“丑事”。这篇小说的问题在于:1、首先就定了残疾人滑稽、可笑、无能的调子,也是其父母抬不起头做人的根源。因此,小说伤害了残疾人,也违背了人权平等的原则。2、“借种”虽然并未成功,但情节设置已经违背道德和法律。3、养“种猪”的情节设计有隐喻、暗讽之嫌,把人当畜生待了。4、小说文字拖沓嘈杂,情节交叉错乱,连鬼魂都出来了,不好。苗秀侠是有厚实的农村生活底蕴的作者,希望她写出扎扎实实的好作品。

王宗法:残疾人的悲喜剧,乡土味重,生活气息浓郁,地域特色鲜明,从人物名字、对话、叙述语言,到民情、风俗、环境、描写,均显特色。

许辉:作者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经验,作者也有很不错的能力将这种经验转化为形象、意味和文本。如何面对不可避免的人性冲突?在一些细枝末节上都能找得到作者广阔的善意和宽容,觉得这是这部作品真正而深邃的内核。

 

 

关于韩旭东《二丫的暑假生活》(中篇小说)

 

刘祖慈:因为贫穷,因为要挣学费,二丫在对金钱的渴求下沉沦了。二丫好端端的暑假就这样完了。她以一个如花似玉,洁白无瑕的青年学生,变成在心灵上留有永远磨灭不去的痛苦记忆的失贞女子。这个剧团里唯一有正义感的人,就是因故意伤害罪劳教过三年零八个月的雄鹰。这篇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二丫的结局毕竟是初涉人世,仍未脱清纯之气。这或许就是小说留给读者的一点点希望吧。小说的情节和氛围始终推进在纷乱和躁动中,使人感到不安。

王宗法:由二丫暑假“打工”牵出乡村草台班子跳脱衣舞的故事,明写戏班子活动——脱衣过程,暗写社会风气外,既有一般群众的低俗,更有一些“大款”的下流,其中以金老板为代表。同时,也写出了二丫与雄鹰的一点真情,可谓一点亮点。“穷”与“惰落”的关联,在当下转型期仍有市场。

唐先田:二丫只是想挣点钱继续上大学,因为家里实在没有钱,父亲很不情愿她上学,他负担太重了。于是二丫去百鸟歌舞团打工,讲好说是报幕,可一去,就身不由己了,诱惑、金钱的诱惑、没有任何羞耻的狂躁,二丫想抵抗也抵抗不住,一个纯情少女被无情地摧残。雄鹰的壮举是有一点亮色,但这一点亮色,怎么也掩饰不住肮脏和这么多少女青春的牺牲。小说写得流畅,对社会的呼吁让人警醒。

许辉:韩旭东沾染着泥土草腥气的描述,起先使我误认为他将会过度解读一个陈旧疲乏的乡村。但完全不是这样。采集经济时代的恬淡一去而不复返。作者的虚构使人信心为真,并为其中女性角色的悲剧性走向忧心忡忡。

王达敏:前面是金钱和欲望的引诱,后面是贫穷的鞭打,迫使一个纯真的农家出身的女大学生,为了筹措下学年的学费而出卖肉体。温情的暑假因此而变得极其残忍,让人痛心,又让人深思。就因为贫穷,二丫才被迫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作者的悲悯情怀跃然纸上,其中包含着对社会公正等问题的思考。

季宇:大学生二丫为了筹措学费,利用暑假去草台班子演出挣钱,物欲的引诱将这个纯朴的农家子女一步步逼上了出卖肉体的道路。作者用原汁原味的叙述展现了乡村中所谓歌舞团的生存状态,令人关注。小说情节层层递进,结构合理。对二丫的彷徨、迷茫和挣扎刻画得比较生动。文字虽然波澜不惊,但却触动人心。不足的是,文字不够细腻。

段儒东:一位纯真的少女,被迫去跳脱衣舞,乃至于去卖身,罪魁祸首就是贫穷。作品以娓娓的叙述,揭示了一朵美丽的小花被摧残的整个过程,这也许是现代生活中天天都在上演的故事,读来仍旧令人唏嘘,感受到作者的悲悯情怀以及对世俗社会的抗议。作品贴近现实,故事性强,叙事流畅,人物性格鲜明,行动合乎逻辑,有一定可读性。

 

 

关于孔银姣《寂寞的树》(短篇小说)

 

段儒东:此作类似于笔记类小说,记叙的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生活变迁和精神苦闷。作品对何佬的形象塑造和性格刻画较为成功,有血有肉,生动逼真,对他晚年的生活写照有一定典型意义,令人感伤。作为短篇小说,似应属于写得不错之列。

王宗法:集中写了一个平凡的人生,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写出个人命运的式微,闲闲道来,类似民间故事、传说,语言俏皮生动。以树喻人,人与树同命运——对时代的近步而付出代价,可惜人们视若无睹,连亲生子女也不例外,亲情之日渐稀落于此可见一斑。作品以喜剧始,以悲剧终,一个时代开始了,一个时代结束了,在方生未死之间颇多醒世寓意,发人深省也。

许辉:象我们通常习惯的一样,孔银姣的乡村叙事不仅是线性的,而且带有个人史记录的痕迹,阅读没有障碍,细节和文字也个性化。但寂寞的树的意象不但是社会前进的象征,也提升了小说的美学趣味。视阈的差异感被披露得淋漓尽致:在晚辈们看来,多余的老枫树敌不过最屑微的生存需求,而在何佬的眼睛里,那则是生命和情感的见证——在某种意义上是唯一的见证。

刘祖慈:失偶的暮年老人,失去权力的乡村干部,失去当家作主能力的一家之长,失去子女慰藉的父亲的晚年心境,正是小说反映的部分农村老人的生存状况。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饱满真实,性格也非常鲜明。文笔也好,舒缓而从容,有很强的文学性。有些细节也不错,特别是孤独至极时去会老情人梅子的对话,温婉关切中透出深深酸楚。主人公以外的人物虽是疏疏勾勒几笔,也都能传神出采。整个小说在乡村庸常的生活中展开,浓郁的文学意蕴有沧桑之感。

唐先田:乡村老人何佬的老年生活,只是一些片断,曾做过生产队长,行为有些散乱,喜欢讲些粗陋的故事和散话,受到媳妇的约制,打小牌也没有钱,等等。如何将这些片断串联起来,使之形成一种内在关系,小说没有完成这个任务。

季宇:这是一篇农村题材的小说,作品着力塑造了一个当年曾为生产队长、如今却陷入了深重的寂寞之中的乡村老人形象。在急剧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乡村生活越来越变得空洞无力,而只剩下老人、女人和孩子的“空巢”乡村,也越来越失去生机。因此,老人的孤寂实际上是整个乡村孤寂的一个缩影。小说真实再现了当下农村生活的场景,诠释了一位风烛老人生命意义的内涵。小说乡土特色明显,文笔具有生活气息。不足的是,叙述略显沉闷。

王达敏:一棵树是寂寞的,人到老年的何佬也是孤独寂寞的。人的情感需要依托,哪怕是庸俗的显摆、唱荤曲、说媒,都是情感的表达形式。但这一切被抽空后,尤其是自由被限制后,剩下的只有孤独与寂寞。用一棵树的寂寞隐喻人的寂寞,引发出的则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命题。  

 

 

关于赵宏兴《夭折》(短篇小说)

 

王达敏: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小学二年级学生,偷了家里50元钱,遭到母亲无意识的吓唬之后,竟然服毒身亡。怎么看,这都是一个平淡无深意的故事。然而,读过小说之后,一种淡淡的忧伤油然而起,叹息生命如此脆弱、如此短暂。忧伤之中又满含着温情,“这是生者对死者的思念和死者对生者的思念”。小说叙事冷静,情感脉络由写孩子的可爱到写孩子的死亡再到写对孩子的思念,一气呵成,是一篇见艺术功力的好小说。

唐先田:小说如行云流水,描述一个幼小的生命的夭折,原因是极细微的,也很偶然,地震就因唱了农药而没有挽救过来。小说写了地震死前的生动活泼,让人觉得他的死极为惋惜,小说还写了地震死后的光景,有着民俗的意韵。娓娓道来之间,原来生命如此脆弱,珍视生命多么重要。读后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少了什么呢,又说不上来,少了一点分吧。

刘祖慈:一篇伤逝之作。作者以平静、舒缓、哀惋的笔调,写出对一个如春花般的鲜活生命的骤然凋谢的感伤。看得出来,作者在结构和细节的选取上是费了心思的。前期的友人小聚,展现了一个家庭的和美,尊老爱幼,妻贤夫勤,孩子聪颖善学,以此作为铺垫和衬托,为以后家庭的突然破碎,在读者的心灵上留下了巨大的感情落差和冲击力。小说特有的舒缓、平静的叙述,愈发使读者为生命之脆弱和短促而深感悲哀与惋惜。地震输棋时丢下的“我不服”三个字,或许就是他短促生命的遗言,是对生命夭折的抗争,撼人心魂。

季宇:通过一个孩子意外的死亡,表达了对生命留恋和忧伤。作家对生命的感悟令人感动。值得称道的是,小说并不刻意追求故事的情节,而专注于情绪的宣染和氛围的营造,字里行间渗透出一种唯美的艺术气息,内在有一种诗意的表达。结构简洁,但内涵丰富。不足的是,略嫌单薄。

许辉:小说清淡、恬静,诗性气息浓郁,在看似平淡庸常的叙事中勾勒出生活的某种沉重,给人以似轻却重之感,颇不容易。不过,在不同的阅读心境中,这大概也是它可能的弱项。

王宗法:写一个农村小孩的意外夭折而引发的世态人心之变,那种以迷信手段宽解身处困境的说辞,道也真切,只是与时代有点隔膜了,作者也似乎明乎此,从结尾的当下生活一景之色调的反衬即可窥见一斑。作品视角有点特别;从一个邻居的(独居男子)视野写来,其本上是侧面映照,笔墨比较节省,不乏新意。

段儒东:这是一部精粹的短篇,叙述的是一颗幼小鲜活生命的丧失给一个幸福家庭带来的沉重打击。作品删繁就简,惜墨如金,通篇只用两个场景,一是北北和高家一起吃饭,其乐融融;一是北北目睹小地震的抢救和夭折,痛苦无比。这一乐一悲的强烈对照,极富震撼力,令人扼腕。读者从作品看似从容不动声色的叙述中不难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忧伤。

 

 

关于陈刚《消失的水滴》(短篇小说)

 

许辉:小说探讨的似乎是某种精神生存的问题,这虽然并不鲜见,却依然看得见作品的价值。面具的置换符合这个时代思新求异的时尚,但如何为精神身份找到一个恰切的归宿却无法一蹴而就。在传统农耕文化的气氛里,需要引入开放视野中的他者观念。

王达敏:王逸景是谁?张乾是谁?Saras是谁?他们各自既是自己,又是他人的影子;既是他者的存在,又是存在的他者;既是真实的存在,又是虚幻的影子。他们是城市的符号,既被城市命名,又被城市所消失。《消失的水滴》以先锋叙事的写法讲述了人与城市的不对称关系:人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消失与存在,均可有可无。人厌恶现实,却又无意去改变现状,自己被自己创造的单质环境所束缚,传达出当代青年人在巨大的现实压迫下无助的心态。

王宗法:一篇别开生面的作品,现实中相像的两个上班青年互换身份后一方遭车祸遇难,另一方却为这个换成自己名字的“死者”追悼,由此而见证到自己生命消失那一刻的场景——常人无法见证的一刻。这当然是虚构的故事,却揭示出活着的人某种超越生死界限的一种念头、想法、欲望,也是一种心理写实吧,虽荒诞却深刻,别具寓意。

唐先田:描写的是新兴人类的异样生活,有点荒诞不经,又是一种人生游戏,虽是新兴人类,却又有着抹不掉的?和的丑恶,并没有逃出一般人的秉性。写法虽独特,但缺乏小说因素。

段儒东:小说很荒诞,却富有现代感。作品中两个人的相互易位,揭示的是当代青年的精神空虚,自我迷失和生存迷惘。作品的哲学意味较浓,能激发人们对存在和生命的某些思考。缺点是人物性格苍白,思想大于形象。

刘祖慈:这是一篇先锋小说。简单的情节,揭示了现代社会城市中的人就如同水滴,如同草叶,他们的蒸发和枯萎是往往被人忽视,引不起涟漪的。这种十分无奈的生存状态,正是现代人的遭际和时时滑过心头的心境。小说可读,但消沉了些。

季宇:这是一篇具有先锋意味的小说,通过两个人物互换身份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探索了人类生存的意义。当一个人如同水滴一般,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时,他的价值又在哪里呢?小说营造了一种先锋的语境,体现出了作者对文学个性化的追求。不足的是,叙事艰涩。

 

 

关于许冬林《立秋》(中篇小说)

 

王宗法:写心、物和谐在两性之间的意义,只得其一即全失,皆得之则拥有,全篇着力在不谐尽失之生命困境的展示,雅俗不同调,终走不到后头,尽雅呢?还是一个未知数。作品的现实性(生存)与现代性(人性)较贴近生活,在人性的揭示上超越了一般性描写,显得深一点。

刘祖慈:几个当年同学老师间的情谊,一段无可奈何分手的婚姻。不该结合的结合了又分手了,应该结合的却总在飘飘渺渺之中。小说的文字很老到,很优美,无论写人写景写情写物,都拿捏得很到味。林絮有林黛玉的清丽淡婉,唐山有“薛?”的粗俗污浊,艾星星有几近“多姐儿”的风骚与肮脏,冯子秋则有浪漫才子的形迹,从中都可看出从古典小说中汲取营养的影子。最后一节算是《立秋》的点题。林絮说的是席子,可能也是对自身的慨叹。小说思想性稍欠缺,但艺术上很好。艺术性应该也是评奖的重要内容。

许辉:作品通篇洋溢着女性视角的介入带来的温婉绵软。在这样的前提下,男性文化似乎总是物质主义的和短视的,成为冲突之源,也成为情感批判的对象。作者尚未老辣。这正是我们应该期待的。

季宇:小说通过林絮的情感生活展现了现代人的迷茫和失落。丈夫的背叛、女友的插足,导致了林絮的婚姻失败,但她内心从未放弃追求,并从失败中升华了自己的情感。小说对现代人情感问题进行了思考,立意较好,故事合情合理,文字表达清楚。不足的是,主题和情节较为一般化,缺少生动的细节,感染力较弱。

王达敏:一座城市、几对男女、几个家庭,演绎了一个关于爱情、婚姻、家庭的故事,反映了当代城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每一个人都有愿望与追求,但彼此被关系连结起来后,则发生许许多多不尽如人意的结果:没结婚的想结婚,结了婚的想离婚,没离婚的则情感走私。这些人爱情不如意,婚姻不如意,生活不如意。然而,超越此上的是那高原阳光一般圣洁的“大爱”的照拂。但作品意义的提升过硬,显然是硬性揭示,而不是内容涵化之结果。

段儒东:作品描写当代人的感情纠葛和婚姻困惑,对女主人公林絮的情感脉络和发展轨迹揭示较为细致准确,语言流畅,有一定可读性。小说对真爱的哲理式的探求,也能给人一定启迪。总体而言,这类题材的作品甚多,此作未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但在此次参赛作品中,应属较好之列。

唐先田:都市情感小说,文学性强,很柔媚,有可能性。物:林絮、唐山、艾星星、冯子秋等,各有面孔、各有个性,小资们的卿卿我我,分分合合,林絮像个新时代的淑女,倒是艾星星更为分明些。背景是涌动的商潮,从中透出一些时代气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其中有阳光的成份,却少了一些阳刚的因素。

 

 

说明:

因时间匆促,技术上的错漏之处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大奖赛组委会办公室

                                              2008年12月2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