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写作事务 |
分类: 我的散文随笔 |
献辞
“想我们得不到的,做我们能想到的。”这是我一部中篇小说《1984年的丑男》的篇头献辞,现在拿到这篇短文中来,还是想表达(对自己的)这样两层意思: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失去信仰、理想、追求,哪怕我们是地地道道的无神论者;我们还要脚踏实地,在甚至是琐屑的事件中展现我们的职业准则、创新精神和工作能力。这是事物的两元层面。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一个作家身后留给人们的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自己的形象。”想和做,这也许就是我愿意追求的所谓“形象”。
2007年
我的2007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8月安徽省作家协会换届为区分。上半年以读书、写作为主,书大约读了30余本,印象最深的有《后现代主义中的学院派作家》、《文化研究关键词》等几部,受益匪浅,也使我更留恋妙可不言的读书时光。小说写了《在卫运河艾墩甸的高坡上》等5部中短篇,都已在杂志发表,这几篇小说大致都是《汉文化的麦穗》系列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间也许能产生一种“互文性”,这是我对自己近期中短小说尤加关注的取向。
下半年则由北京返回合肥,进入文学服务的工作和事务之中,虽然更准确地说还应该称之为“客串”。在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文学院、作协的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具体操办了安徽省第二届签约作家、安徽省首届小说对抗大奖赛等活动。签约作家工作已进入正轨,21名签约作家开始了他们各自的文学新征程。小说对抗大奖赛也已顺利启动。这些工作很好地凝聚了安徽文坛的人气,初步形成了安徽文坛富有生机的竞争型的创作气氛,如果我们能够坚持下去、能够最大化最优化地用足用好安徽的文学服务资源、能够持之以恒地提倡、塑造安徽文坛后农耕文明的文学风气的话,在中国当前混合型社会形态的背景下,安徽文坛和安徽作家定能出类拔萃、名家迭现、后继有人。在工作和事务之余,我的读书和写作也并未停止,角色的变换总是有点难,但也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这其实也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真诚致歉
安徽省第二届签约作家招聘工作风卷冬云,效率颇高,虽然时间短促,但我们的工作都还是做得有条不紊的,在相关环节没有出现任何稍大的疏失;新闻界朋友的鼎力支持,也为这次活动的成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有利条件。但由于名额限制,也因为招聘方案中以小说作家为主的规定,我们在散文、随笔以及诗歌类型上忍痛割爱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作家、诗人,他们的名字和作品风格我一一都能说得出来,这使我一直心怀戚戚,忐忑不安,一些关心安徽文坛发展的朋友的批评,也多指此类。我想借助《新安晚报》提供给我的这个机会,向那些未能入选的散文作家和诗人真诚致歉!虽然这可能于事无补,但想出亡羊补牢的办法,就成了我们必做的功课,文友的监督和关注,也是做好这些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2008年
我的2008依然分为两块。个人的一块,不外乎读书、写作。工作的一块,如果(个人情况)没有特别变化的话,大概有四个方向,一个方向是签约作家的系列工作,我们会在不过分打扰签约作家业余写作的情况下,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交流、研讨、“成名”和开阔文学、文化视阈的机会。第二个方向,是安徽省首届小说对抗大奖赛,从大奖赛中发现力作、发现新锐,并不遗余力地向媒体、向全国推介他们,是我们这项工作的重点。第三个方向,是拟议中的规模较大的“安徽文学创作会议”。第四个方向,是正在协商之中的与全国作协、《文艺报》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大型采风等活动,希望是一次与安徽作家、安徽文坛有良好互动的活动。
链接“淮北佬许辉的小说博客:http://xuhui1017.blo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