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王家坝锅贴饼蒜糜黄豆酱有线广播 |
分类: 我的散文随笔 |
阜南我来过多次,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随阜阳地区青年记者希望工程采访团第一次来,住在县政府招待所一间类乎大通铺的房子里,出门不远就是郊外,那时的阜南县城也真小。2003年又来了几次,住在县城中心的宾馆里,盛夏酷暑,几天住下来,有些乏味,便向作陪的主人提议,晚上能否在县城转转,吃点特色小吃?主人自然答应。晚上几个人转到城中心广场,这里人头倒是攒动,散步游乐的气氛也热烈,但特色的小吃却乏善可陈。我心里颇觉失望,大家坐下来吃碗馄饨,议论议论刚刚从王家坝离去的政府总理以及国内大都市、港澳台平常请都请不来的各路记者,就回宾馆睡觉了。
这次再来阜南,本打算住在王家坝的,却不料那里连一间最普通的旅店都找不见,只好返回阜南县城。在宾馆里住好,初冬的天气,已经有些晦暗了。出门上街转一转,一路走,一路竟看见不少特色小吃、零点儿,吃了一串冰糖葫芦,4个香热的糖糕,一个当地烤红芋,一时莫辨了方向,走到城市中心的广场来了。这时看见一家年轻的夫妻,男的往土灶里续柴,女的在案板上揉面,两人正合力做一些油光光的锅贴饼。我站在旁边看一看,腿是走不动了,想起30年前在淮北农村插队,以锅贴饼为主食的那段历史,忍不住在红帐篷下的小板凳上坐下来,要了一大碗红小豆稀饭,两个刚出锅的锅贴饼,一小碟蒜糜黄豆酱(抹在锅贴饼上可真好吃!)。这都是最最可口的土食啊。吃完了,再要两个。又吃完了,付了费,起身慢慢往宾馆逛。
街头突然听见了国歌的声音,正在晚6点,原来是街头路灯杆上的县有线广播开始播音了。路上的人流、车流也象汛期的洪水一样骤然猛增,行人、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甲壳虫般的小汽车、警车、120救护车、卖粉条的三轮车,统统都上了街。不过,这股人汛来得快,退得也快,转瞬间街上就恢复了稀松平时的常态。我回到宾馆的房间准备看电视睡觉。晚间的这番民俗体验使我倍感满足。但也有些许的怅惘。我们的根可能真的就结缘、包含于不同的民风之中,并且为某种特别的文化动机所支配,虽然我们无从知晓。十余年风快就过去了,幸而我还能有微屑的文字可资翻阅。想想这一切,人类进化得可真是了不得啊!
链接“淮北佬许辉的小说博客:http://xuhui1017.blog.sohu.co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