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称宫室而不称宫殿?(宫室探源札记之二)

标签:
宫室建筑宫殿宗庙考古学先秦文献文化 |
分类: 探索早期中国 |
在汉代及以前的文献中,一般将三代及更早的建筑泛称为“宫室”。如:
《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世本·作篇》:“尧使禹作宫室”。
《论语·泰伯》:“(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史记·夏本纪》也有类似的表述:“(禹)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淮南子·泛论训》:“古者民泽处复穴……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
在这里,宫室是所有房屋住宅的统称,而不存在贵贱和等级上的差别。《礼记·儒行》的说法最能说明问题:“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篷户翁牖”。如此陋室,亦称为“宫”。
《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说文》:“宫,室也”。“宫”“室”互训,宫和室为同义词。一般地,宫是形制的概念,指整栋建筑或建筑院落,室则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即单体建筑或房间。《礼记·曲礼下》:“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可知当时的“宫室”即为广义的概念,包含宗庙、厩库和居室等。
汉代以后,“宫室”渐渐专指社会上层尤其是王者所使用的高等级建筑。
现代考古学出现后,学者一般以“宫殿”、“宫殿建筑”、“宫殿基址”指称考古发现的大型建筑遗迹[1]。但宫殿一词相对晚出,词义较窄,一般指单体建筑。从语义上看,“宫殿” 主要指朝、寝两种功能的建筑,而无法包含宗庙等礼仪性建筑,似乎比“宫室”具有更强的政治性建筑物的意味。
考古发现的大型礼仪类建筑中缺乏能确切说明其功能与性质的材料,上古时代的建筑又往往兼具多种功能,因而用涵盖范围相对模糊和宽泛,兼具宏观的建筑组群意味的“宫室建筑”来概括,可能是较为合适的。
所以,我们在新世纪以来开展二里头遗址田野工作时,在大型建筑基址的编号中取消“宫殿”二字,径称“X号基址”,总称为“宫室建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