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考古人许宏
考古人许宏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079
  • 关注人气:19,0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穴与宫室无缘(宫室探源札记之一)

(2012-04-03 09:01:31)
标签:

宫室建筑

礼制

文明

探源

地穴式

文化

分类: 探索早期中国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的住宅建筑形式经历了从半穴居到地面居再到高台居的发展过程[1]。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也一直在显示着社会进步的趋势。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乃至其后的青铜时代,在穴居住宅依然存在的同时,出现了大型地面式甚至突出于地面的高台式建筑。这类大型建筑的出现既与建筑技术的成熟相关联,又反映着事实上日益扩大的社会分裂。大型夯筑台基建筑的建造需要庞大的社会动员力量,又因其首先成为表现礼制的宫殿和宗庙之所在而具有权力象征的意义。这决定了宫室建筑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礼制和文明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2]

因而,探究中国宫室建筑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无疑是探索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为社会上层使用的高等级建筑,宫室肯定是社会复杂化的产物。宫室的出现应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否可以做无限制的上溯,其起源过程中是否有质变的关键点,都有待探究。在探索中国宫室建筑起源时,我们把观察的起点放在史前时期超出一般居住需求、建筑方式特殊的大型地面建筑上。

地穴或半地穴建筑,因湿度大、采光不足,故不甚适合人类居住。在史前和历史时代早期,因这类建筑建造简单,节省建筑材料,多被作为社会下层的居所。超出居住范畴的地穴或半地穴建筑,多用于宗教祭祀的用途。如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所谓“女神庙”[3]、河南新密新砦的大型浅穴式建筑[4]和偃师二里头遗址祭祀遗存区的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被认为即古典文献中的“墠”)[5]。这类建筑,与主要作为政治性建筑的宫室无涉,因而不在本札记的讨论范围之内。

 

地穴与宫室无缘(宫室探源札记之一)

河南新密新砦遗址大型浅穴式建筑



[1] 周星:《黄河流域的史前住宅形式及其发展》,《中国原始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2] 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79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3]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浅穴式大型建筑基址的发掘》,《考古》2009年第2期。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12913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