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考古人将岩画研究拒之门外

(2011-12-31 10:50:06)
标签:

岩画

断代

考古学

想象空间

历史

文化

分类: 围观学界

研究中存在的诸多困难让很多考古界人士将岩画研究拒之门外。

(唐红丽:《中国岩画研究补上“中原岩画”一课》,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215

http://sspress.cass.cn/paper/26460.htm

 

为什么考古人将岩画研究拒之门外

是的,我们考古人仍在岩画研究殿堂的大门外观望。原因文中也说清楚了:一曰解读难,学者们对岩画内容的“种种设想”“多属推测”。二曰断代难,“不能套用考古学研究范畴”,“目前很难找到科学断代方法,这是绕不开的大问题。”因此,这里没有我们的用武之地。

仅以这篇报导为例,我们注意到,无论学者还是媒体人都有意无意地给出了较为明确的岩画断代:

岩画……史前人类在以岩石为代表的材料上制作的图形绘画,体现文字诞生之前人们的世界观。

陈兆复认为,具茨山岩画……的发现或将为中国文明起源带来全新认识。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教授张亚莎告诉记者,河南地区岩画体量巨大、表现主题独特、时代早、分布区域集中而确定。

南京 师范大学教授汤惠生告诉记者,具茨山大规模发现“凹穴岩画”……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艺术形式研究提供了考古学新依据。

中原岩画的发现不仅为研究上古神话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还激起了更多学者的研究热情。

 

但何以“时代早”至“史前”?何以“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文字诞生之前”?何以与“中国文明起源”有关?何以只“为研究上古神话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延伸阅读

“像具茨山这样的岩画,就是古人类巨大的三峡工程!”昨日,第三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在郑东新区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当天的主题演讲中,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龚田夫对新郑具茨山岩画作了上述评价。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认为,这些岩画在一定意义上跟文字起源有关和处于中华文明的萌芽时期的黄帝时代也有重大关系

http://news.sina.com.cn/c/2009-03-27/102315377528s.shtml

 

据已有研究,广西左江岩画的时间下限约为东汉,北方系统岩画的下限为元代。除年代外,岩画作者的族属和所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一般也难以确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