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缅怀恩师徐苹芳先生(2)

(2011-06-21 05:19:15)
标签:

徐苹芳

融会贯通

中国历史考古学

服膺

台湾

文化

分类: 走近徐苹芳

众所周知,徐苹芳师最主要的研究领域是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先生在这一领域的学术业绩有目共睹。出版于1990年代的一部自选集《中国历史考古学论丛》[1],就充分展现了先生在历史考古学领域的丰硕成果。先生在娴熟地运用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进行的研究中旁征博引,举一反三,层层剥笋,鞭辟入理,因此所持观点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收入该文集的近40篇论文中,就“尚无因新材料的发现而须要修改基本论点的”(《后记》)。尽管先生自谦地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在历史考古学领域,随新出材料而修正观点的程度不及史前考古领域快,但客观地讲,不能不说这主要源自先生深厚的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功底。

在此论文集的封底,编者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中国考古学从五0年代以来

随着许多新材料的发现  发展突飞猛进

引起国际间极高的重视

本书的作者  历年来曾推动参与多项研究计划

在学界素享盛誉

这本书选录了作者过去陆续发表的  有关中国历史考古学范畴的论文

内容取材丰富  兼具深度与广度

有的着重“面”的介绍  有些则深入“点”的剖析与探讨

全书大体能反映出  其学术研究生涯的经历记录

是欲了解中国考古学发展  不可不看的巨著

展读这一印刷精良、装帧考究的著作,我们感觉其内容更可用“精良”、“考究”来形容,而编者所言不虚。

说起这部文集,又想起一件往事。由于文集在台湾出版,当时两岸往来还不似现在这样密切频繁,加之书价偏高,这书在大陆很难见到,甚至学界大多不知有此书。文集出版后,蒙先生惠赠,先睹为快。考虑到这书基本上是先生数十年学术历程的一个缩影,且此前从未有系统介绍先生学术业绩的文章,我于是写了篇小文《徐苹芳先生和他的<中国历史考古学论丛>》,想借此向大陆学界加以推介。写完拿给先生看,不想先生淡淡地说:“就不要发了吧,出版社只给了我五本书,人家知道后跟我要,我不好办啊!”想来先生说的也是实情,但低调是先生一贯的风格,从这件小事上也清晰地显现出来。

《中国历史考古学论丛》将先生的近40篇论文分为8个大的专题。我近年曾分类梳理过先生的主要论著,将其逾百篇(部)论著分为17大类。其中主要研究领域有:

一、简牍文书研究

二、古代城市考古学

三、古代陵墓制度

四、边疆史地与中外关系史研究

五、宋元明考古学

六、文化遗产保护

七、古籍整理研究

八、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研究

此外,先生的研究还及于区域考古、宗教遗存、铜镜、唐宋戏剧文物、科技史、陶瓷、饮食文化、学术史以及中国古代史、考古学通论与方法等多个方面。

先生广阔的学术视域由此可见一斑。就研究方向和指导研究生的专业方向而言,一般学者多守一项,兼跨两三项者已属博学。而我们这些学生虽同出一个师门,但大多对彼此的研究领域感到生疏甚至完全不懂,同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又都共同衷心服膺于先生的学问。我们的论文选题包括不同时期的城市考古、秦汉至宋元各代的考古学研究,古建筑、陶瓷器、简牍研究,丝绸之路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等,恐怕没有任何一名弟子可以系统而深刻地勾画出先生学术业绩的全貌。

先生曾向我们谈及他的治学心得,说最好同时有两种以上不太相关的研究课题在手里,交叉用力,这样既可以休息大脑,又有触类旁通的功效。先生融会贯通的治学风格和自身的学术业绩给这一思路和方法做了最好的注解。



[1] 徐苹芳:《中国历史考古学论丛》,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5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