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一千年之嵩山篇:扑朔迷离话城址
(2011-03-02 09:28:11)
标签:
嵩山城址王湾三期中心聚落阶级斗争考古学文化 |
分类: 中原一千年 |
在陶寺大邑偏安晋西南一隅、独尊独大的同时,大河之南的嵩山周围却是一片“战犹酣”的热闹景象。各方各种势力在此展开角逐,其情势可谓“城头变幻大王旗”。
在林林总总的中原大小聚落群中,最令人瞩目的要算是十几座城址了。先给它们拉个清单:
城址名 |
城址面积 (万平方米) |
聚落面积 (万平方米) |
文化类型 |
备注 |
登封王城岗 |
30余 |
35~40 |
王湾三期文化 煤山类型 |
2座小城,早于大城 |
新密古城寨 |
17.7(城内11) |
28 |
同上 |
|
新密新砦 |
70 |
|
同上 |
环壕? |
禹州瓦店 |
40+50 |
50+56 |
同上 |
环壕 |
平顶山蒲城店 |
4.1(城内2.7) |
|
同上 |
|
郾城郝家台 |
3.3 |
6.5 |
同上 |
|
温县徐堡 |
20 |
40 |
王湾三期文化 王湾类型 |
|
博爱西金城 |
30.8(城内25.8) |
|
同上 |
|
安阳后岗 |
—— |
|
后岗二期文化 |
|
辉县孟庄 |
城内12.7 |
|
同上 |
|
濮阳戚城 |
近16 |
|
同上 |
|
淮阳平粮台 |
5(城内3.4) |
5 |
造律台文化 |
|
这类围以夯土城墙的聚落,其军事防御色彩无可置疑,即它的主要功能是防人,充分显现了地区局势的紧张。但说到功能就比较复杂,而且各城址的分化程度很可能并不一致。“如果遗址面积也是衡量居住其中的集体实力的一个指标的话,各城址的情况也不一致”(赵辉等 2002)。在有城址的遗址群中,就面积而言城址鹤立鸡群者有之,非围垣聚落大于城址的情况也有之。所以要用“城堡”称呼吧,对于内部已高度复杂化、特殊化,显然属中心聚落的某些城址来说,显得屈才;如果直呼其为“早期城市”或“都邑”吧,恐怕其中还真有村落围起来个土围子的。比如我们在安阳后岗城址中就没有发现什么高等级的遗存。
因此,赵辉教授就曾提醒到,“将这些城址一概而论是危险的” (赵辉等 2002)。
就聚落与城圈的关系而言,有的将整个聚落通通围起来,无论居民高低贵贱,从而凸显“全民抗战”的架势;有的只围起了一部分可能属社会上层的区域,而把普通百姓隔在城外。或许没有囊括整个聚落的小城圈只不过是一处战时避难所,也未可知。从时间上看,城圈与聚落相始终,还是只存在于其中的一个时间段,也很重要。
还涉及到这些城究竟是防谁的问题,社会主要矛盾究竟是群团内部的“阶级斗争”还是大敌当前的一致对外。进而,所谓敌人,究竟是中原集团内部邻人聚落、聚落群或更大的集团,还是中原文化区以外的另一系统的大集团?
要命的是考古学的对象本来就是残缺不全的,田野工作又有很大的随机性,许多场合的情况已根本无法搞清或尚未搞清楚。
这就使问题变得颇为复杂,同时也给学者的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