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温情与敬意写人述史

(2011-03-01 06:54:56)
标签:

邸永君

翰林

学人

修身养性

历史

温情与敬意

文化

分类: 轻松或并不轻松的时刻

日前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的“《百年沧桑话翰林》出版座谈会”,作者系好友、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邸永君博士。永君博士“喜读书,耽文辞,工诗赋,嗜金石,通音律,好风雅”,有浓厚的“翰林情结”。这是他出版的第10本书。我们戏言研究对象正当中国王朝时代的两端,是谓“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其才气横溢、洒脱不羁的名士风骨令人折服,令人自惭。

 

 怀温情与敬意写人述史

当今的史学研究,在繁荣之中亦存隐患,而最大隐患当属歧途亡羊,难择其道。大而无当的巨型课题与毫无意义的无聊碎片交相辉映,共存共荣。而其兴也勃,其亡也忽,遑论读者、听众与看客,就连我等史坑中人,亦经常因进退失据而内心惶惶,不知其可。想历代太史前辈于“直笔人戮,曲笔天诛”的夹缝中艰难度日,却仍不乏尽董狐、汉史迁等良史楷模。而当今氛围宽松,法律日益完善,人戮之危已成依稀往事;而因自幼饱受无神论教育,吾辈向无天诛之惧。颇为滑稽者,如此洒脱之结果,不但未见更多良史现身,反而是秽史横陈,曲笔充斥,实令人费解。然亦不费,人非圣贤,物欲难灭,孔方兄之魔力在其中也。

四海皆秋色,一室难为春。令俗人脱俗,何其难也。尽管自认为良知未泯,但也是五十步笑百步,何来清高。思前虑后,古语所云之“执其两端,取其中间”,不失为上选。良史之范,讲求不隐恶,不虚美,客观公允,娓娓道来。我崇尚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所持“国民应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之理念,更何况史家乎?不敬畏先贤者,必被后世所鄙夷。所以,我是怀着温情与敬意讲述诸位前辈的故事,钦其才华,慕其幸运,分享其成功,悲悯其遭遇,优游其间,心驰神往。

(《自序》)

 

回顾中国历史,黑暗程度之烈与时间持续之长举世无匹。而作为适应之策,以翰林前辈为代表的士大夫即知识分子大多对各种不公和挤压的心理与生理承受能力超强,传统文化中不乏具有永恒价值的珍贵文化遗产。恭俭平和,宠辱不惊,立人达人,澹泊敬诚,温柔敦厚,求实避名,含章可贞,善始善终,是永远值得我们效仿和追求的高远境界。而反观我们这一代学人,却大多不知修身养性为何物。面对学术生态严酷,竞争压力巨大的现实,似乎只知自强不息,焚膏继晷以求出人头地,而经常忘记自己亦是沧海一粟,血肉之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却往往欲速不达,适得其反。环顾四周,生活情趣寡淡,周身肌肉紧绷,满脸愁云密布,双目血丝条条,头顶华发几缕,面部表情麻木,语言干瘪无趣之辈比比皆是,难以计数。当然,我们提倡修身养性绝非消极逃避,而是要以更健康的体魄,更健全的精神,更努力的工作以推动国家的进步,履行我们的职责,完成我们的使命。

(《余论》)

 

在红尘万丈,低俗满眼的当今时日,我的声音尽管微弱而嘶哑,但只要发自肺腑,出于内心,就必然能在一定层次、一定范围内欣逢知己,赢得共鸣。

(《后记》)

 

(邸永君:《百年沧桑话翰林——晚清翰林及其后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