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陶寺”高炜先生谈陶寺
(2011-01-05 10:53:39)
标签:
高炜陶寺考古学范围科学假说杂谈 |
分类: 围观学界 |
遗址范围超大,约430万平方米。这么大的范围究竟是不是同一个遗址呢?经过反复调查,根据文化层和相关遗迹的分布状况,我们认定这是同一个大遗址。近年古城址的发现,验证了当时估定的遗址范围是可靠的。
从我们的调查资料来看,在塔儿山周围临汾盆地,有陶寺文化大小遗址共80多处。……形成以陶寺为中心的多层次聚落群。这个聚落群集中分布在河、汾以东,汾、浍之间,应是一个以血缘宗族为架构的政治实体,也就是一个方国。
从考古发现看,在同时期各区系中,陶寺文化的发展水平最高,但它的覆盖面大致未超出临汾盆地的范围;它同周邻文化的关系,则表现为重吸纳而少放射。若同二里头文化比较,可明显看到陶寺文化的局限性,说明陶寺尚未形成像二里头那样的具全国意义的文化中心。
关于陶寺文化的族属问题,我同意很多学者早就提出的应为陶唐氏的说法。……但从考古界几十年来探索夏文化、先商文化、先周文化的经验来看,考古学文化和古代族属的对应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以至学者间常存在很大争议。依考古学文化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对照古文献记载,将其同古代某个国族相联系,这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其中包含了很多不确定性,有的属目前学科发展水平尚无法解答的难题。在得到当时的文字记录一类内证性确凿证据之前,任何一种说法都属于科学假说性质,都还存在着再研究的余地。
如同任何大遗址一样,陶寺仍有很多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因为城这么大,而且有几道城墙,城墙的构筑方法又不完全一样,那么,这个城到底是一个时期还是几个时期的?按何驽的说法,它应是由陶寺早期的小城扩展成中期的大城。这么大的范围仅靠几条探沟和钻探资料,很难一下都说清楚。
对这座城址的布局,对早、中、晚期布局上的变化,以及由布局变化反映出的兴衰历程,还需要很长的探索过程。
(附记:本文是 2003年9月18日在山西省华夏文明中心揭牌仪式暨学术报告会上的讲话,略加修改。)
——高炜:《陶寺,一个永远的话题》,《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