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洹北商城与殷墟的关系答友问

(2010-10-16 11:12:06)
标签:

考古学

殷墟

洹北商城

都邑

安阳小屯

城址

宫殿

杂谈

分类: 围观学界

关于洹北商城与殷墟的关系,有网友跟帖提出了很好的问题。问题具代表性,试简答如下。

·             老师:最近翻阅殷墟八十周年会议论文,见岳洪彬先生提到,洹北商城范围内极难发现殷墟时期的遗存,殷墟遗址东北向内收缩,似乎有意避开洹北商城之地,两遗址极少重合。若由此观之,从洹北商城至殷墟并非仅仅是重心的转移,而更像是近距离的迁移了?
另古代城址和宫殿有一种“缺角”的现象,如郑州商城之东北角、偃师商城之东南角,以及东下冯、垣曲商城、魏都安邑、燕下都东城等,以往常以地势、临水泊等理由解释之,但我总怀疑有观念的原因在。若上引岳洪彬先生之说不误,则殷墟遗址的形状又类似缺了东北角。宫殿方面,二里头遗址著名的1号宫殿基址缺了东北角,类似的还有秦咸阳宫1号宫殿址。许老师主持二里头发掘,又曾精研先秦城市,不知您觉得此现象可成立否?若能成立,是否有合理解释?

 

如朋友们所言,到了殷墟文化的洹南期,都邑建设上有意避开洹北这块曾经的伤心地(宫殿基址罹火难、方壕最后填平)或“龙兴之地”,都是可能的。但洹北期的洹南小屯一带已是殷墟都邑的重要组成部分,殷墟都邑从一开始就是跨洹河而建的。

据唐际根博士的研究,位于洹河南岸的小屯一带分布有相当于洹北商城时期的随葬铜器的墓葬、灰坑(窖穴)等遗存;而20世纪30年代发掘的小屯宫庙区中的甲组基址“是年代早于殷墟都邑时期的普通民居遗存或族邑”,“是洹北商城外围的一个居民点”而非以往认为的那样“属最早期的‘都城时代’的遗存”(唐际根:《安阳殷墟宫庙区简论》,《桃李成蹊集:庆祝安志敏先生八十寿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4)。但依该文的意见,属于此期的遗存包括具有相当规模的夯土建筑基址群(规模最大的甲十一基址甚至安置有罕见的铜础)、出有甲骨卜辞的灰坑(窖穴)、随葬成组青铜礼器的墓葬(出土青铜器规格之高,在目前洹北商城内外所出同期同类遗存中令人瞩目),甚至还有铸铜作坊(同上注)。上述遗存都远非都城外围的普通居民点所能拥有,它们应是洹北花园庄期殷墟都邑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小屯甲组基址与原殷墟期的其他夯土基址相互独立,并未发现被原殷墟期的遗存叠压或破坏的现象。因此,即便其始建于洹北商城时期,它也极可能延续使用至以洹南为中心的殷墟文化期;而以往认为其与乙、丙组基址属大体同时而功能不同的宫室建筑的观点也就不能被轻易否定。这种延续性,恰恰昭示了殷墟文化不同发展阶段遗存间密切的承继关系(拙文:《都邑变迁与商代考古学的阶段划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

究竟是都邑内的重心转移还是都邑近距离迁移(迁都),应该是比较清楚的。

关于上古时期某类考古现象的解释,原本就因无法验证而仅属推测,哪种观点更“合理”仁者见仁,“观念的原因”尤其难以确认。说到古代城址和宫殿的“缺角”现象,请统计一下存在这些现象的遗迹在同类遗迹中的比率。恐怕例外是大量存在的,很难上升到“规律”的层面,尤其是在不同时代的不同人们共同体之间。杨宽先生推导出的“小城大郭”、“西城东郭”的规制之所以不为学界所认可,原因概出于此。

至于原殷墟的形状,因没有城壕类遗迹框定,不应归为“缺角”一类。由于24平方公里的遗址范围划定时,洹北商城“城垣”(很可能是壕)还没有发现,当时推定那一带属遗址范围以外。但在“缺角”以外钻探发现了重要遗迹后,遗址的范围自然也就应扩大到包含所有的遗迹,“缺角”也就不存在了。

在仅做了地表踏查和钻探工作而没有全面发掘的情况下,我们只能确认地下相关文化堆积和遗迹是连续存在的,而无法确认各部分重叠相交的具体状况;更无法将相连的堆积和遗迹区分为两个遗址。而且,新世纪发表的洹北商城平面图上殷墟遗址的范围,是以原图与新的钻探图相迭加,而不是最新的勘探成果。所以,关于洹北商城与原殷墟遗址范围相“重叠”的表现方式,是令人费解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