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究竟是谁的发言:记刚遭遇的一次“被发言”

(2010-10-01 17:54:59)
标签:

西安

大明宫

保护展示

考古发掘

遗址公园

研讨会

杂谈

分类: 轻松或并不轻松的时刻

今天,是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盛大开园的日子。

919,应邀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牛津大学、牛津考古基金会及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主办的“大明宫——世界的遗产”学术研讨会。

1997年陪时任日本文化厅官员的町田章先生考察以来,已有10余年没见大明宫了。大明宫的保护与开发,多年来成为学界与公众关注的热点。之前读过周冰的《大明宫:灼热的大遗址》(人民出版社,2009),也听说过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中建了又拆的传闻(http://citynews.eastday.com/csdb/html/2010-09/02/content_29734.htm),知道《人民日报》以大幅版面刊发该报赴西安报道组的长文《陕西曲江文化开发模式:曲径通“优”还是通“忧”》(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82429/83083/12623567.html)。大明宫,真的变得“灼热”起来,因此很想利用这个机会一睹究竟。

还好,会上没有安排讨论交流,只是看现场、听既定演讲,然后离会回京。

 

929,《中国文物报》以专刊的方式整版刊出关于会议的报道:《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盛大开园前夕,50余位国内外专家汇集西安纵论世界大遗址保护——世界遗址新典范  国际西安新名片  人民满意新标杆》

其中,居然有包括本人在内的多位国内学者“高度认可”的发言,题为“它将推动所有遗产保护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全体人民”。但除了安家瑶先生外,我们这些人都没有在会上发过言。

本人发言的小标题居然是:“大明宫确立了大遗址保护良性循环的框架”!

报载本人的言论是:

现在的大明宫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了,今天我恰好借这次研讨会来学习大明宫这个闻名于中国考古学界的大遗址是如何保护与发掘的。希望我们的遗址保护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已经确立了一个好的框架,考古发掘本身就是一处景点,可以将其保留下来与发掘后的成果共同呈现给参观者,让遗址的保护与展示能够做到惠及大众。

惊愕之余,想起会上只是茶歇时拗不过当地媒体记者的恳求,简单说了几句。说到10余年后再见大明宫的感想,感叹“速度太快了,变化太大了”,被换成了“日新月异”这样的书面语。我谈的主要是遗址公园应当做到考古发掘与保护展示良性循环,考古发掘应当常态化,认为现在的展示还只是个框架,还有待于大量的考古工作来细化。

原话中现在的展示还只是个框架的说法上文中则变成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已经确立了一个好的框架”。文中的“良性循环”还只是一个希望(希望我们的遗址保护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移到题目中则成了框架的定语。至此,“大明宫确立了大遗址保护良性循环的框架”的观点得以成立!

 

除了无语,我们还能怎么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