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夏商卷(3):金文中的禹和夏
(2010-09-03 07:18:37)
标签:
遂公盨大禹金文史籍夏商卷东周时期夏王朝杂谈 |
分类: 围观学界 |
近年面世的遂公盨属西周中期,其上有“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的字样。由于上引传世文献的成书年代都早不到西周时期,所以这是关于大禹故事的最早记述。但文中绝无“夏”的字样,禹似乎还具有神格而非人王,因而这篇铭文似乎并不能被看作是(夏代)“大禹治水传说最早的文物例证”(李学勤:《遂公盨与大禹治水传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3年1月23日)。
《夏商卷》“第一章
“传宋代宣和年间临淄出土的一组春秋时期青铜器叔夷钟(作器者叔夷乃宋穆公后裔,齐灵公时任齐国正卿)有铭文追述宋人祖业说:‘□□成唐,又严在帝所,尃受天命,翦伐夏祀。……咸有九州,处禹之堵。’这段铭文同西周以来文献中关于夏和殷(商)是前后承替的两个王朝、‘殷革夏命’的说法完全一致,成为两周史籍有关夏王朝记载的有力佐证”(22页)。
鉴于记述夏王朝与夏商更替的文献史籍没有早到西周者,所以这里介绍的春秋铜器叔夷钟恐怕还是无法成为“西周以来”或“两周史籍有关夏王朝记载的有力佐证”。
无论从传世文献还是金文材料,都还只能得出“夏”最早见于东周时期的结论。无论遂公盨还是叔夷钟,都还推翻不了以往学者关于“禹”和“夏”到了东周时期才结合在一起的观察结果。
《夏商卷》继续论述到:
“殷墟卜辞所记商汤以前之先王及其辅臣中,有的就是夏代的人物,譬如伊尹,春秋铜器叔夷钟铭文、《国语·晋语》、《孟子·万章上》、《墨子·尚贤下》、《楚辞·天问》、《吕氏春秋·本味篇》及《吕氏春秋·慎大览》等说他是有莘氏女之媵臣,协助商汤灭夏,立了大功。而据殷墟卜辞记载,后世商王室不断地隆重祭祀伊尹。由传世古籍与出土卜辞的相合,更可证夏代的存在乃不争之史实”(22-23页)。
传世古籍与出土卜辞相合的是伊尹而不是“夏”,“夏”还是仅见于东周的金文与传世文献而不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因而“夏代的存在乃不争之史实”似乎还可以再讨论。
本节中最后的话是:
“正因如此,我们有必要从考古学上去探讨夏族和夏王朝的文化遗存,其最终目的,是以考古学材料为主要根据,并结合文献记载,恢复夏代历史的本来面貌”(23页)。
这一目标,目前看来,还是任重道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