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玉出:《全球通史》漫议

(2010-08-14 21:04:01)
标签:

全球通史

苏美尔人

商朝

斯塔夫里阿诺斯

杂谈

分类: 掩瑜或不掩瑜的瑕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美国的许多大学包括军校都把它作为教材。它在中国先后出过两个译本,我前面引用的关于苏美尔人的种族、语言及来历的文字出自旧版,可是在作者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修订的新版中却被删掉了。如果衡以“全球观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退步。
  为什么斯氏在旧版中不吝于表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苏美尔人,而在新版中却要淡化其存在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苏美尔人的种族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上去理解。苏美尔人既非印欧人,也非闪米特人,西方人无法引为“同类”。当西方文明在全球的绝对优势不受挑战时赞美一下是无所谓的,一旦这种优势变得不再明显,西方文明的源头是由非西方民族所创造的这个事实,对于无论是西方的公众还是历史专业人士,恐怕都显得有点敏感了。
  作为中国人,我们自然最感兴趣的是他如何评论中国的历史和文明。以这部书所获得的盛誉来看,它的观点自然也就代表了西方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如果把《全球通史》的两个版本和中国人自己的历史教材作一个比较,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对儒家及科举的评价要远为客观积极,这自然是值得称道的。但是斯氏对中国早期文明的偏见之深,也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其主要表现在:一、认为中国文明的起点是商朝,对商前文明则不置一辞;二、认为商文明是一种受中东影响而产生的外来文明,尽管其立论十分牵强。我们且看他是怎么说的:
   “黄河流域的文明是在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繁盛约2000年之后才出现的。……黄河流域之所以成为最初的中国文明的中心,其原因还在于那里是西方最易进入的地区。……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商朝文明在多大程度上是土生土长的,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受中东的间接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一般人公认的看法,商人是一小群蒙古种人,兴起于西北大草原,他们通过间接的途径掌握了中东人冶铸青铜和制造战车的技能,然后利用这些技术带来的军事优势,侵入华北,征服了当地尚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村社。”
  上面这段文字的意思显然是说:商人因为地理的优势掌握了中东的青铜技术和制造战车的技能,所以他们率先拥有了“文明”,而当时的华北地区所有的只是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即商人是先进的,而黄河地区的土著是落后的——作者在前面用“商朝”而不是“黄河”作为标题想必也是为了淡化商文明与黄河流域的关系——然而接下来的观点却又显得摇摆不定:
  “结果,中国获得了一种新的发展形式:商人采用的新技术丰富了当地的文化,而商人最终又为当地文化所同化,使中国人的传统毫不间断地流传下去。这种发展形式在中国每遭到侵略之后便重演,在以后数千年中曾重演过多次。商朝文明由诸多成分组成,如大麦、小麦、羊、牛、马、青铜和轮子等;若追溯到其新石器时代的起源,无疑将发现,它们最早发源于中东。但是,有一点不容置疑,东亚的本土文化有它自己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与外来文化相结合,构成了伟大、独特的中国文明,这一文明以举世无双的连续性从商朝一直持续到现代。”
  看到这里,我想读者一定会感到困惑:商人不是先进的“文明”拥有者吗?他们进入的华北当地不是尚处于野蛮的新石器时代吗?怎么商人反倒又为当地文化所同化呢?怎么作者又把商人与后来中国历史上重演多次的游牧民族入侵相提并论呢?那岂不是说华北当地的文明程度远远高于外来的商人?如果作者的意思是说商人带来了青铜技术,这才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那么,这岂不是又与作者在 “文明的性质”一章中所声称的文明不止一种类型,因此也没有固定的特征相矛盾?
  在新版中有关商文明的这一节被大幅修改了,其作为中国文明的起点没变,但基本上已经放弃了其属于一种外来文明的结论或暗示,现在其开头的部分是这样写的:
  “位于中国北部黄河流域的商朝文明的类型与所有其他欧亚大陆文明迥然不同。直到现在中国文明仍旧是独特而惟一的,其独特性主要是由中国地理上的封闭性造成的。……尽管中国在地理上比较封闭,但她也没有完全摆脱来自外界的影响。早期商朝文明之所以会出现在黄河流域北部,正是因为这一地区是各类文化的交汇点,它同时受到来自西北的游牧民族、来自西边的农耕民族以及来自南方的森林居民的影响。就连远隔万里的中东文明也在中国北部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公元前1500年建立商朝的入侵者学习和掌握了中东人发明的种植小麦、冶铸青铜武器和制造马拉战车的技能。运用这些技能,这些入侵者征服了散布在中国北部的尚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村落。”
  新版这一段开明宗义强调了中国文明的独创性,较之旧版开头的闪烁其辞已显得思路清晰。至于所受的外来影响,也不再只认得中东一处,而是顾及到了其它的来源。所以旧版中“商朝文明在多大程度是土生土长的,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受中东的间接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这种煞有介事的提问也就没有再出现。但是说到最后,“西方中心论”的尾巴还是一不小心就露出来了,因为按照作者的意思,显然只有掌握了“中东人发明的种植小麦、冶铸青铜武器和制造马拉战车的技能”才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充要条件。
  旧版对商文明的介绍是以野蛮的殉葬制度结束的——不过他这时偏又忘了提醒读者,这种制度有可能是从早有先例的中东传来的了——新版中删除了这些内容,而替代以“象其他文明一样”的两性不平等,顺便提到了“中国独特的阴阳世界观”。能注意到中国人的独特的世界观,这已经是很难为作者的了,至于那最能象征中国文明特色的玉器则始终没有引起注意,篇中只出现了一个似是而非的名词——“翡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7de8230100do6w.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