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古迹与文明起源研讨会专家发表地球和谐倡议书
(2010-05-19 07:09:15)
标签:
和谐文化文明起源水下古迹世界文明抚仙湖杂谈 |
分类: 围观学界 |
近日收到作者由云南寄来的一本奇书《商族源流史》。奇书记奇事。其中谈到曾因2001年央视现场直播而名满全国的云南抚仙湖水下探秘,和此后的一个学界奇事:
为了研究上述问题,巩固探秘的成果,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玉溪市抚仙湖水下古迹与文明起源研讨会”于 2006年8月4日~6日在澄江县抚仙湖畔笔架山庄召开。参加的学者有:中国科学院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新华社国内主编赵鹏,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南开大学副校长陈永川,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震,英国莱斯特大学政治学博士江亚南,郭沫若纪念馆特邀研究员郭庶英,中央电视台科技专题部主任刘民朝,世界文明研究人员汪亚平、苏三,云南大学民族考古与文物评估中心主任李昆声,云南大学澄江动物化石群抚仙湖研究中心主任侯先光,抚仙湖水下古迹发现者耿卫等省内外学者27人。
抚仙湖水下遗址出现了许多使中国学者不知道的秘密,它与中国历史有什么联系,与外国抑或人类文明是否有关?探秘之后,大家有了“已知的越来越少,未知的越来越多”的感觉。
“玉溪市抚仙湖水下古迹与文明起源研讨会”期间,与会者在距遗址不远的东风度假区沙滩上为抚仙湖水下遗址纪念碑揭幕。碑文采用了郭沫若的手写体,在碑石上镌刻“抚仙湖水下古遗址”8字,因“古”字与“下”字距离太远,散会后,由回到北京的郭庶英补回“上”字,一共是“抚仙湖水下上古遗址”9个字。
两天的会议,与会学者达成了如下共识:
人类的远祖哺乳类动物出现到现在不到2亿年,太阳携诸行星绕银河系中心转了还不到一圈。因此一位大科学家说过,人类还年轻,自然科学的资历尚浅,阅历尚窄。科学技术的出现有如发生在昨天晚上的事,在地球生命史上只是一刹那,太阳不过是银河系中1000多亿颗恒星里很平凡的一颗,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并不特殊,最多是较幸运的一个。虽然至今在地球以外仍未发现生命存在的证据,但科学界主流已逐步认同或默认探测外星存在生命这种活动的科学价值。不管现代科学显得多么伟大、科学大厦多么宏伟,它的基石是地球表面,我们的视野和接触范围仅是太阳系中,更不要说无限宇宙中的一个角落。因此,我们今天仍面临一系列谜团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地艰苦探索。不过,我们人类自从发明了核武器以后就拥有了毁灭自己、毁灭生命、毁灭地球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认为要提倡和谐文化,尊重自然,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大家在祖先曾经生活和劳动过的地方,更应该自觉地提倡这种先进文化。
2006年8月5日,与会学者签署了《关于弘扬和谐文化的玉溪倡议书》,由新华网全文发表。全文如下:
2006年8月4-6日,抚仙湖水下古迹与文明起源研讨会在“地球早期生命的摇篮”——中国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隆重举行。与会代表进行了两天的研讨,对弘扬和谐文化有着共识和高度评价,现特发表《关于弘扬和谐文化的玉溪倡议书》。
这次会议,基本没有涉及抚仙湖水下遗址的年代问题,也没有人关心其石质构件上的文字符号和图案。
(黄懿陆:《商族源流史》,云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
网上查了一下,果然有此倡议书: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8/06/content_7702585.ht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