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座谈散记:出版人学者共话《最早的中国》
(2010-02-08 21:39:08)
标签:
最早的中国外文版学术性散记通俗化定位学者出版人中国文化杂谈 |
分类: 最早的中国及其背后故事 |
1月28日,科学出版社召开了“《最早的中国》再版及翻译版本论证会”。详情见博文《最早的中国》将再版
作为作者,由衷地感谢与会的朋友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现将他们的发言散记于下。你同意哪一种观点,或者还有什么高见,欢迎建言。
出版人展望:
从这部书的书名和内容来看,希望它能成为一部长销书。因为它是在讲“中国”,中国的故事。随着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我们很有必要在文化的软实力上再进一步,出版优秀的文化著作就是其中必要的工作。《最早的中国》具备打造的优势和条件,这是一部很有文化内涵的著作。
应该把这部书一直做下去,如果成熟的话,最好能够做很多语言的版本,英文版、法文版、日文版,等等。随着中国的强大,我们也看到国外对中国很感兴趣。既然感兴趣,就要了解中国的风俗根源,了解中国的文化是怎么来的。所以,我们有了外文版后,国外朋友就可以把《最早的中国》带到国外,我们也会将其发行到国外。我们希望能推出一些精品,宣传中国,宣传中国文化。
应该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真正的中国文化,不会一提中国就是中国衣服、中国结的形象,一看到中国的书就是武术、算命、风水等,也不会把中国文化当成孔子。中国文化不仅仅是孔子。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多大,恐怕还需要重新认识。而且,孔子之前的时代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也很重要,这也正是这部书所揭示的。
现在出版外文版的时机已经来临,国家实施文化振兴计划,机会非常好。考古界一大批视野开阔、学贯中西的中青年学者正在成长。出版者是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成果是否优秀,就看能否带来社会效益。
这部书如果做得好,可以以此为契机做“中华文明系列”,继续向外推。
出版人与学者的讨论:
关于读者群
读者群很重要,应当更清晰。大部分读者是泛读,而不可能像专家那样精读。它的读者群应该是中学生到五六十岁的人。
最重要的还是本书的定位,到底是面向哪些群体的,普及程度如何,是面向高中生还是知识群体。定位有了,才能对形式和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
根据市场调查,读者买书时,分别被书名、章节设置和内容吸引的人都有。
关于内容和定位
这本书在定位上是雅俗共赏,但现在给人的感觉似乎是雅俗之间。
如果有可能,希望学术性可以再淡一点,可以更加普及化、通俗化,要讲故事。
我们希望考古资料能够勾画出一个时代,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得懂。
趣味性、知识性要更强,要走向民众,成为更优秀的普及读物。
要实现学术成果的转化,增强普及性。
应当在保证学术性的前提下,加强趣味性,知识化、大众化。学术上的求真一定要坚持。
即使是普及读物,也应该是有层次的。从这部书的构架和内容来看,可能更适合于读书界,对中国文化有了解的群体。如要普及到更大的层面,可能要做更大的调整。这样就牵涉到该书如何定位的问题。
关键是要普及到哪个层面。如果要更加普及的话,表格似乎可以删掉,因为表格阅读起来并不容易。
这本书内容上很精彩,但就写作结构而言,如果要市场化的话,可能还要改动,语言也要更加通俗化。
如出第二版的话,可以更俗一些,里面的基本学术观点不用变,很多都是学界可以接受的。
书名还是别动,内容也希望不要再大动。再往前走,就是另一本书了。
关于书名
《最早的中国》书名肯定是一个卖点,但西方学者对这部书的书名可能会存在偏见,让他们觉得含有感情色彩。
这部书的书名与作者的学术态度和初衷存在一定的矛盾。从内容来看,作者的态度是平正的,眼界很高。
当然,书名对于书的销售和吸引力来说很重要,李零的《丧家狗》如果不是书名的话,恐怕销售量很难达到现在的程度。
关于章节标题
现在的章节很好,但有些二级标题就有点缺乏趣味性,都是四个字的。不必死板,刻意追求对仗。三级标题就很好,比如“想出来的宫城”,很亲切。“小箭头
章节的标题有些还要改进,比如“王都气派”就不如“建中立极”。
在章节和内容编排上,可以更有节奏感,跌宕起伏。
每个章节都要有叙述的背景,这样读者可能更容易理解。
关于文字
本书有点专业,但这并不影响该书的质量。提出再版就是对这本书的认可,希望语言上可以比现在更简洁。
文字可以少一点,简练些,很多知识用图、表表现出来之后,文字的描述就可以省略很多,再概略些。
有些内容可能还不能删去。因为很多知识只能完整的表达出来,才能让人们更好的理解。比如“最早的中国”,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历史本身,一是我们的认识史。“最早的中国”,也是最新的认识。这是学术界二十世纪以后对中国古史的新的认识,对“中国”的这个认识过程的解读,是难能可贵的。《最早的中国》梳理了从孔子时代,经史子集,到考古学的应运而生,这个学科在学术探索上的重要意义,如此才能增加我们对中国的总体认识。
书也不必太厚,三个小时能读完最好。
最好不要有专业术语,用最通俗的话,将专业知识解读出来。
引用文献最好都用白话文,以便于理解。
这部书如果要算作普及读物,恐怕现在还不太够,讲故事的姿态没有完全出来。其中,引言一定要抓住读者的兴趣。比如,书中第一句话就是“做学问最讲究概念的准确”,这恐怕很难适用于普及,会让一部分读者放弃买书的念头。
每章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做引子,这样就更吸引人了。
很多地方应换成叙事的写法,在叙事方式上变一变。如果在文中增加很多趣味性的场景就不错,复原或叙述性地讲这个故事,效果就比只描写要好得多。
如何将考古著作通俗化,难。《最早的中国》谈的是大问题,讲故事不好讲。以故事为引子,写作起来可能很难,这其实相当于重新创作。
关于插图和版式设计
版式设计要调整。
最好在下一版中,图可以再多一点,这样可能更直观。
照片设计可以更加专业化,要有脉络。
可以适当地用电脑制作一些好的图片,增强吸引力。
对于一些具体的概念也需要着墨讲解,用图来表现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可以在插图中搞一些情景再现,表现人。
可以在插图中做一些场景复原,如宫室、制陶、刻划符号等。
插图用线图可能更好。
对这部书的装帧不甚满意,封面给人的感觉是很“火气”,不够雅致,版面也有点花,每页都有边饰。大量的彩版,好像有一页全是彩色版,感觉就像画报。这样的装帧就和学术性的内容不太协调。当然,这又与书的定位有关,究竟该适应于哪些群体。如定位在轻松的学术性读物,图可以更少、清淡雅致些,可能更好。
装帧还是有调整的余地,比如,图片可以用线图,彩版可以少一点;排版的时候,应该对照片的布局加以设计;有些花边甚至都可以考虑去掉。
有的地方可以在插图上做文章,比如绿松石龙的图如果做好了,眼、鼻等专门上特写照片,就可以省去大段的文字描写。
很多图编排的不是很合理,可能需要改进。如有可能,图表最好也能改进,如换成不同颜色的条状图示,就可能比现在的要直观。比如《科学》、《国家地理杂志》上的图表就很好。
图版彩版多少可能并不是很重要。彩版更吸引人眼球,现在的读书群体有很大一部分喜欢彩版,整体感觉好,读起来更便捷、容易。学术性的著作插图也不一定都是黑白的。
关于外文版:
至于定位,如果外文版面向的是国外知识群体的话,现在的体例和知识就很好,没有必要再通俗化。
“走出去”的话,叙述时内容上要扎实,如果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难度很大。
如果出外文版的话,建议找外国人翻译,可以找外国留学生,译者一定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这样的效果会更好。译完可以请熟悉专业英语的学者校阅。我们自己翻译成外文恐怕很难让外国人理解。
内容上,可以先介绍二里头在全球文明史中的位置,给读者一个坐标,这样也就方便下面的阅读了。
如果要在国外发行的话,对于人的研究很重要,他们更喜欢。所以,在内容上这点可能需要再做工作,要关注人,人与周围人的关系,要表现“二里头人”及其行为。
关于英文版书名,是叫Earliest china,还是 China: the earliest,可以考虑。
关于印刷:
印刷要更加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