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逸如风:《尹达、夏鼐与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思想》

(2009-08-16 05:39:09)
标签:

考古学文化

区系类型思想

尹达

夏鼐

苏秉琦

考古学史

文化

分类: 围观学界
    在中国考古学年会上十二次年会上,张忠培先生有这样一段激扬文字:“1975年和1985年,苏秉琦以夏鼐的考古学文化定名说为前提,无私无畏,逆潮流而动,发扬了乘风破浪前进的勇气,先后分别提出了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即考古学文化的文化谱系论。”

  苏秉琦先生无疑是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思想的立说者,这一思想的提出对考古学的贡献也无可置疑。但是说到逆潮流而动,似乎有点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味道。但是事实上,类似的思想不仅当时有,而且在更早的时候已经有人着笔在前,提出了一番类似的观点。   

    尹达《论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研究工作》(《考古通讯》19552期):

   “在我国的广大地区以内,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经济生活基础的某种差异,在新石器时代的漫长时期里,不同的地区当然可能发展成为不同的文化系统,如长城以北的细石器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东海沿岸的龙山文化,长江以南的硬陶文化。将来工作开展起来,还可能在不同的地区找到某些自成系统的文化遗存。这些不同的文化,可能是在一定地区的一定自然环境中长期独立发展的;其时间的先后,当然会有某些复杂错综的关系。且时间相当而不同系统的文化,在其交接地区,相互间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相互间吸取了对方的某些因素,以促使其文化加速发展,也是很可能的现象。我们绝不能以个别的局部的资料为满足,从而大加推测,得出不着边际的所谓‘结论’;这会制造出许多人为的混乱,使问题长期纠缠不清。对于交接地区的发掘工作,应当十分审慎,对于遗址的堆积现象,必须给予细密的观察,对于遗物遗迹都应全面分析,然后才能够使论据具体可靠,从而得出相当稳定的结论来。”

这番话语表明类似区系类型思想的想法,在考古学家中并非苏先生最早提出。而尹达的上述看法,无疑是十分精辟的,富有先见之明。张忠培先生曾一再说过考古学的认识是被材料牵着鼻子走的,考古学观点随着考古新发现必然也有所调整。因此,对某一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是否自成系统的认识是因考古新发现而变化的。其实到了70年代后期,认为不同地区有自成系统的文化遗存的学者大有人在。国外如张光直先生,国内则可能夏鼐先生也有类似的想法,只不过他没有命之为区系类型,或者对具体哪些地区是自成系统的还在考虑中。他后来于1983年在日本所做的公开演讲中曾经提到(中文稿发表于1985年)“从前我们认为……良渚文化是龙山文化向南传播后的一个变种。实则这里是中国早期文化发展的另一种中心,有它自己独立发展的过程”;“山东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自有其发展的序列,与中原地区和江浙地区的,各不相同。黄河中下游是有东西相对的两个文化圈”。

可以肯定地是,类似区系类型的思想并非是所谓“逆潮流而动”,而是应潮流而生,是中国考古学的田野考古工作积累的自然结果。在中国考古的发现还没有完全能够揭示各个区域的文化序列时,尹达就从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基础的差异着眼,提出在不同地区可能有某些自成系统的文化遗存,而且看到这些不同系统的文化发展因互影响、相互作用呈现出来的复杂多样性。夏鼐的文章表明至少他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他也认为中国境内某些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自成系统,有自己独立发展的过程。只不过在不同时期因为考古发现的缘故,学者们曾经一度把独立发展的某些考古学文化当成受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传播影响所及的结果。但一旦新的材料出现,学者们是同样无私无畏,不惮于抛弃自己以往的错误认识。

 

转贴自逸如风博客http://blog.sina.com.cn/zooarchaeologis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