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2)

(2009-08-10 06:14:50)
标签:

二里头

青铜时代

夏商更替

口传历史

王朝世系

考古学

文化

分类: 我看学科学说

抱歉。超过最大容量,注释只能另贴于此了。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许宏:《二里头遗址发掘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考古》2004年第11期。 Liu Li. Urbanization in China: Erlitou and its hinterland, in Storey, G. (ed.), Urbanism in the Preindustrial World: Cross-Cultural Approaches: 161-189. Tuscaloos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2006.

[2]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3]郑杰祥编:《夏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2002年。刘绪:《有关夏代年代和夏文化测年的几点看法》,《中原文物》2001年第2期。

[4]高炜、杨锡璋、王巍、杜金鹏:《偃师商城与夏商文化分界》,《考古》1998年10期。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的勘察与发掘》,《考古》2004年第1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4号夯土基址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1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洛阳盆地2001~2003年考古调查简报》,《考古》2005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考古新发现》,《考古》2005年第7期。许宏、陈国梁、赵海涛:《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考古》2004年第11期。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40~7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考古新发现》,《考古》2005年第7期。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二里头遗址2004~2006年田野考古的主要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12期,2006年。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二里头遗址2004~2006年田野考古的主要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12期,2006年。

[10]刘绪:《有关夏代年代和夏文化测年的几点看法》,《中原文物》2001年第2期。许宏、陈国梁、赵海涛:《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考古》2004年第11期。

[11] LIU, L., & CHEN, X. State Formation in Early China:92-99. Duckworth, London, 2003. 袁广阔、曾晓敏:《论郑州商城内城和外郭城的关系》,《考古》2004年3期。

[12]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13]许宏、陈国梁、赵海涛:《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考古》2004年第11期。

[14] GOLDSTEIN, L. G. One-dimensional archaeology and multi-dimensional people: Spatial organisation and mortuary analysis, in Chapman, R., I. Kinnes, & K. Randsborg (ed.), The Archaeology of Death: 6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15] LIU, L. Mortuary ritual and social hierarchy in the Longshan culture. Early China 21: 1-46. 1996.

[16] TANG, J.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Late Shang China: A Mortuary Perspective.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 London, 2004.

[17] LIU, L., & CHEN, X. State Formation in Early China:92-99. London: Duckworth, 2003.

[18]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年第11期。

[19]邹衡:《郑州商城即汤都亳说》,《文物》1978年2期。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2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第4期。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偃师商城的初步勘探和发掘》,《考古》1984年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1983年秋季河南偃师商城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10期。

[22]高炜、杨锡璋、王巍、杜金鹏:《偃师商城与夏商文化分界》,《考古》1998年10期。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138~14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24]赵芝荃:《论二里头遗址为夏代晚期都邑》,《华夏考古》1987年第2期。

[25]许宏:《二里头1号宫殿基址使用年代刍议》,《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中国·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2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第4期。

[2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138~14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28]许宏:《二里头1号宫殿基址使用年代刍议》,《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中国·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29]杜金鹏:《二里头遗址宫殿建筑基址初步研究》,《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

[30]许宏:《二里头1号宫殿基址使用年代刍议》,《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中国·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31]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观堂集林》卷九,中华书局,1959年。

[32] 王国维:《古史新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

[33] HENIGE, D. P. The Chronology of Oral Tradition: Quest for a Chimera.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4.

[34] KEIGHTLEY, D. N. The bamboo annals and Shang-Chou chronology.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38 (2): 427. 1978.

[35] 顾颉刚:《自序》,《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第20期,1936年。 KEIGHTLEY, D. N. The bamboo annals and Shang-Chou chronology.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38 (2). 1978. ALLAN, S. The Shape of the Turtle: Myth, Art and Cosmos in Early Chin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1.

[36] HENIGE, D. P. The Chronology of Oral Tradition: Quest for a Chimera.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4.

[37] HENIGE, D. P. The Chronology of Oral Tradition: Quest for a Chimera: 27-42.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4.

[38] HENIGE, D. P. The Chronology of Oral Tradition: Quest for a Chimera: 55.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4.

[39] COE, M. Early steps in the evolution of Maya writing, in Nicholson, H. B. (ed.), Origins of Religious Art and Iconography in Preclassic Mesoamerica: 112. Los Angeles: UCLA Latin American Center Studies, 1976.

[40] JOYCE, R. High culture, Mesoamerican civilization, and the Classic Maya tradition, in Richards, J. & M. V. Buren (ed.), Order, legitimacy, and wealth in ancient states: 64-7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41] COE, M. Early steps in the evolution of Maya writing, in Nicholson, H. B. (ed.), Origins of Religious Art and Iconography in Preclassic Mesoamerica: 121. Los Angeles: UCLA Latin American Center Studies, 1976.

[42] DEMAREST, A. & G. CONRAD. Ideological adapt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Aztec and Inca empires, in Leventhal, R. & A. Kolata (ed.), Civilization in the Ancient Americas: 373-400. Albuquerque, N.M: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82.

[43] HENIGE, D. P. The Chronology of Oral Tradition: Quest for a Chimera.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4.

[44] 许宏:《二里头遗址发掘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考古》2004年第1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