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中国65>从宫殿到半地穴式“窝棚”
(2009-06-24 05:32:09)
标签:
中国文明史华夏王朝城市都邑考古文化原创杂谈 |
分类: 最早的中国及其背后故事 |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的住宅建筑形式经历了从半穴居到地面居,再到高台居的发展过程。住宅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也一直从一个侧面显示着社会进步的趋势。在穴居住宅依然存在的龙山时代乃至其后的三代,突出于地面的高台建筑的出现,既与夯筑技术的成熟相联系,又反映着事实上日益扩大的社会分裂。
如前所述,像二里头1号宫殿那样的大型夯土高台建筑的建造需要庞大的用工量,又因为它们首先成为至高无上的宫殿宗庙之所在,而具有权力的象征意义。可以说,大型高台建筑的出现,既是人们居住生活史上的一次大的革命,也昭示着国家社会和文明时代的到来。
在二里头遗址,各种层次的建筑物共存。从雄伟壮观的大型宫殿(宗庙)建筑,到地面起建的单间或多间贵族住宅,再到半地穴式“窝棚”,构成了二里头都邑特有的建筑图景。
面积达数百至数千平方米的大型建筑基址,都位于宫殿区及后来的宫城城墙范围内,已如上述。围绕这一王室禁地,分布着众多的中型夯土台基或地面式建筑。这些建筑面积在数十到上百平方米,宽敞且较为考究,附近发现有随葬品丰富的墓葬,显然应是贵族的居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遗址上常见阴暗潮湿的半地穴式建筑,非常简陋,应是生活在社会底层者的栖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