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早的中国43>规模浩大的“凝聚力工程”

(2009-06-02 05:50:36)
标签:

中国

文明史

华夏

王朝

城市

都邑

考古

文化

原创

杂谈

分类: 最早的中国及其背后故事

整个1号宫殿台基夯筑质量极佳,用工量巨大。其建造程序是:先整治地基,挖掉台基下面的灰土和虚土,直至原生土,等于是挖了一个10000多平方米的大坑,有的地方深度达3米以上;然后将所有低洼地块用成捆的木棍逐层(每层仅厚约58厘米)填土夯实,平整地面;最后夯筑出高出地面的台基。现存台基夯土的厚度达14米。主殿台基基座底部还特意铺垫有三层鹅卵石,用以加固基础。

有学者推测,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1号宫殿基址,其夯土的土方总量达2万立方米以上。仅就夯筑这一项计算,如果每人每天夯筑0.1立方米的话,就需要20万个劳动日。也就是说,如果每天安排1000个劳力,也要200天才能完成。它的建筑工程应包括从设计、测量到下挖基槽、取土、运土、人工夯筑、垫石、筑墙到盖房等多种工序,再加上管理和后勤保障等多个环节,其所需劳动日当以数十万乃至百万计。这标志着资源集中、人力控制和行政组织的复杂化,是构成国家的重要条件。

1号宫殿的基础处理工程规模如此浩大、如此注重建筑质量,令人叹为观止。那么,如从建筑力学的角度考虑,花费这样的工夫,是否有其实际的需要呢?笔者曾就此问题请教一位建筑考古学家,他的回答是:1号宫殿的主体殿堂不过是“茅茨土阶”,用句通俗点的话讲就是几间木骨泥墙加茅草顶的大屋,大部分是露天的庭院,如果仅为保证建筑的稳固,是完全没有必要花费如此气力来处理地基的。这样一个兴师动众的大工程居然没有其实际上的必要性,那么,它背后的社会政治和宗教机制如何就是颇为发人深省的问题。用现在的话说,它应当是一个国家级的“形象工程”和“凝聚力工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