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中国35>都邑的复杂化与功能分区
(2009-05-25 05:57:39)
标签:
中国文明史华夏王朝城市都邑考古文化原创杂谈 |
分类: 最早的中国及其背后故事 |
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材料粗略地勾画出二里头都邑的布局和总体结构。
整个遗址可以分为中心区和一般居住活动区两大部分。从地形地势上看,遗址略呈西北-东南向,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抬升,以中部至东南部隆起的高地位置最为优越。聚落的中心区就位于中部至东南部的微高地上;一般居住活动区则位于地势偏低的遗址西部和北部区域。
中心区由宫殿区、围垣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组成。
宫殿区的面积不小于12万平方米,其外围有垂直相交的大道,晚期筑有宫城。大型宫殿建筑基址仅见于这一区域。
贵族聚居区位于宫城周围。中小型夯土建筑基址和贵族墓葬主要发现于这些区域。其中宫城东北和宫城以北,是贵族墓葬最为集中的两个区域。这一带还曾发现与制做骨器的作坊有关的遗存。
绿松石器制造作坊和铸铜作坊都位于宫殿区以南。目前已发现了可能把它们圈围起来的夯土墙。这一有围墙圈护的作坊区应是二里头都邑的官营手工业区。
祭祀活动区位于宫殿区以北和西北一带。这里集中分布着一些可能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墓葬和其他遗迹。就目前已经掌握的情况看,其东西连绵约二三百米。
宫殿区居中,祭祀区在其北,官营手工业作坊区在其南,三个最重要的功能区南北一线排开,显现出了宏大的规模和庄重的气势。
一般居住活动区常见小型地面式和半地穴式房基以及随葬品以陶器为主的小型墓葬。